今年以来,中德领导人频繁会晤,两国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与此同时,德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在德国波恩大学读法律专业的中国留学生谷刻,向记者讲述了德国大学生的生活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印象。
中国青年报:德国的大学生活与国内有什么不一样?
谷刻:与国内不同,德国大学没有班级的概念。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课程,即使同时入校,学习进度也往往不太一样。比如我所在的专业,有的学生一年半就修完了所有课程毕业,我则按照推荐学时学习了三年。不过,过晚毕业会不利于找工作。
住宿方面,学校提供各种类型的校舍,学生可以自行申请。由于资源紧张,有空位时才能搬进去,所以不同专业和入学时间的学生常常混住。不过,卧室一般是独立的。
在课余活动方面,大家大多也是自由选择。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德国大学里,学校、学院和各种学生团体也经常举办联谊会。对于这种放着音乐跳舞、喝酒、聊天的聚会,很多亚洲学生可能会感到不太习惯,但非洲学生一般会特别喜欢。
中国青年报:德国学生如何申读研究生?
谷刻:在德国大学,本科生读研一般没有统一考试,主要根据学生平时成绩和其他相关学术能力表现,由教授决定是否录取该学生。
学生成绩一般比较真实,因为考试评分很严格,主课之外的辅助课程也是如此。我学的专业考试挂科的人非常多,一门课60%的通过率就很不错了,一些课程甚至只有30%的通过率。
中国青年报:在德国在校学生打工是普遍现象吗?
谷刻:是的。在德国,提供零工的服饰店、咖啡店比较多。以前为了保护本国人的工作机会,根据规定外国人在德国大约只能打90多个小时的零工。而现在,外国人一年可以打120个全天或240个半天的工。因为社会处于老龄化阶段,劳动力比较缺乏。
去咖啡厅打工每月收入一般能有400欧元。当翻译、教汉语课,赚得会多一些。
中国青年报:在德国大学,学生社团怎样进行活动?
谷刻:以学生会为例吧,学生会主席每年都要重新选举。在选举时,学生会会在每个学院门口摆放桌子,邀请学生对候选人进行投票。候选人也会发放宣传单,说明对学校现状有哪些不满,希望进行怎样的改革。他们的主张会涉及学生各种生活和学习问题,甚至只是一些有趣的小细节。比如为了提倡素食,学校食堂每学期有一天只提供素菜,有个候选人认为这种规定不合理,向学生发宣传册,表示上任以后会努力改变这种情况。
中国青年报:普通德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如何?近两年有什么变化吗?
谷刻:由于文化和饮食习惯不同,中国学生一般喜欢聚在一起说笑,做饭炒菜油烟较大,喜欢安静和清洁的德国人对此不太赞同。在媒体报道的影响下,德国人对中国的雾霾和政治环境比较关注。有的德国人因为没有到过中国,对中国还有一些偏见。
不过,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尤其是随着与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接触增多,普通德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也正在改变。习近平出任国家主席后,中国推出的诸多改革措施,尤其是反腐方面的政策,已经为很多德国人所关注和知晓。现在,我身边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对中国表现出浓厚兴趣,愿意了解中国,学校里也有不少学习汉语的学生。我的一个德国朋友在中国旅游期间,认识了一个中国女孩。为了这个女孩,他已经在青岛找工作定居了。
本报记者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