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如何算清车改这笔账

本报记者 王亦君 实习生 高颖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0月23日   11 版)

    CFP供图

    再过两个多月,中央和国家机关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期限将至。

    据媒体报道,9月中旬,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主持召开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动员会,全面部署中央和国家机关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

    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

    距离方案发布已过去百日,公车改革正在进行,今年年底前,各地要制定并上报车改总体方案。

    记者注意到,《改革方案》公布至今,有关进行改革的公车范围、车改后究竟能节约多少开支、发放车补会不会演变成“变相福利”等问题广受关注。

    近日,中央车改办回应了这些质疑。就相关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一些长期关注公车改革的专家。

    车改之后花钱更多?

    前不久,某媒体一篇“某县公车取消减千万支出需发四千万车补”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报道以“湖南北部某贫困县”的情况进行测算,称车改不划算:“一般公务车辆加起来也就100多辆,按照中央车改意见,即便全部取消这100多辆公车,一年可减少上千万元的财政支出(包括司机工资、车辆维修等费用),但同时得拿出近4000万元给全县7000多名公务员及按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发放车补。”

    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随后对媒体表示,这一报道对车改政策理解有明显错误。按照车改政策,车改方案分级负责,各地确定补贴标准的前提是:改革后的公务交通支出必须低于改革前支出的总额,这也是车改的政策底线。

    长期关注公车制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专门撰文分析,从“某县”来看,原来有人认为,“某县”的公车只有100多辆,经过媒体调查实际上是370辆。原来说的拿车补的公务人员有7000多人,实际上只有3000多人,大多数人的车补仅有500元多一些。

    按照每辆车折旧、司机、运行费等加起来算10万元左右,车改之前是3700多万元,车改之后发车补1500万元,加上执法车、机要通信车、极少部分领导的实物保障车按照50辆来算,也应该不会超过2000万元,大体上与财政部科研所原所长贾康“车改节约50%”的估计相吻合。从浙江杭州、温州、江西新余等地车改情况来看,即使把处级干部的车补定在2500元~3100元,正科级1000元以上,车改也可以节约25%~35%。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沈荣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衡量车改后是否实现节约目标的原则就是,取消公务用车后,原来用在公车上的支出,减去车改后的车补,有结余才是节约。原则上车改后比车改前的费用要低,但是也可能车改刚进行的一段时间内费用会反弹。方案刚出来时,对相关公车和人员还要处理,有的还没处理完,这个时间内的公车开支还存在,车补也已经发了,这两项支出都存在,就可能出现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费用高于车改前。 

    究竟有多少辆公车

    叶青认为,一个县的公车有三大类:一类是“编制内的”,或者说是“体制内的”,在财政局有“公车户口”,财政局在每年编预算时,要把每辆车的经费拨足。一类是“非财政养的”公车,这种车的购车费用来源可能五花八门,如有本系统上级机构为了开展一些业务而下发的车辆,这类车财政局是不养的,即使养也只是象征性地给一点,这类公车经费主要是自筹。

    还有一类就是无法拿到台面上说的,在有些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可能会借车给他们用,而且费用“全包”,如办好保险,送加油卡。这往往成为官员“有本事”的标志,一般的“弱势部门”是没有的。叶青将这一类称之为“社会上养的”公车。

    把“公车的口径”说清楚了,“某县”的公车经费就会有3个数字:一是财政预算上的养车费用;二是各单位养车预算加上单位自筹的养车费用;三是预算养车费加上单位养车费再加上“灰色养车费”。这种“灰色养车费”可能会出现在各种报销凭证之中。

    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迄今各地方乃至中央并没有完整准确的公务用车数据。

    2011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公布北京市的公车数量,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市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含区、县、街道、镇)公务用车实有数为6.2万辆,其中市一级公务车2.09万辆。

    但北京晒公车的做法没有引起其他地方的仿效。虽然在同年5月,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要求各地自查自纠,并对公车逐辆登记,不允许遗漏、瞒报,以彻底摸清车辆总数,然而清查结果却始终没有发布,只在一年后透露了两个数据:中央国家机关本级一般公务用车压减达35%,全国共清理出违规公务用车19.96万辆。

    一位参与车改补贴成本测算的专家透露,制定车改方案时分别参考了“宽口径”和“窄口径”。“最窄的口径”是仅仅计算购置及运行车辆费用。与公车相关的司勤人员的工资、社保、住房等成本,以及停车位等附属设施建设等费用被纳入“宽口径”测算,参与者都认为后者数字惊人,但过于庞杂,“实际支出多少,是算不清楚的”。

    按照“最窄的口径”计算,以上年中央本级公车支出总额为基数,经过与交通补贴对冲,车改可以节约7%的费用。“7%也是很大一笔。”这位人士称,中央高层采信了这个数据。他测算,如果按照宽口径计算,应该可以节约30%支出。

    曾经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的贾康的计算结果更加乐观。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改第二重效是减除今后陆续达到更新年限的公车更新成本,这将把减支幅度提高到27%。此外,如果将车辆处置收入纳入计算,车改带来的综合节支率可提升到50%左右。

    车补只补公务出行

    按照《改革方案》,一般公务用车取消后,在城区或规定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补贴额度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告诉记者,目前颁布的补贴标准,是顾及在一个特定行政区划内的公务活动,跨行政区公务活动则有差旅费补贴和报销,因而未被纳入其中。

    蔡继明说,以上补贴标准经历了反复测算,发放范围也经过仔细斟酌。首要考量的,是车改补贴总额加上成本费用,必须小于最小口径测算得出的公车支出。另一个测算尺度是目前公共交通和出租车等交通状况,以及中央各部门日常公务活动频次和繁忙程度。

    叶青说,有媒体报道中提到一位家住北京西三环的某部委的李司长,自己开车上班的路程约7公里,他一个月的油费约1387元。车改后补贴1300元,基本上够上下班。实际上,不应该把上下班的远近与车补数额联系起来,这会误导车改。

    叶青表示,从“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这一条中,可以揣摩到,改革方案对上下班的费用这一点采用了淡化处理的方式。其原因,一是公务人员上下班远近情况千差万别,有的住在10公里之外,有的拐个弯就到了办公楼,无法加以考虑。二是上下班属于“八小时之外”,不在“公务交通”的范围内。三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交通、道路都会越来越完备,自行解决困难应该不大。四是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多数国家对此是不考虑的,也有少数国家加以考虑,就是每个月要填报居住地点,财务部门计算驻地到办公地点多种交通方式的不同费用,加以平均计算。由于我国处于车改的初期,要这么细化,还是有困难的。

    沈荣华告诉本报记者,10月19日,财政部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规定中央在京单位工作人员到远郊区县开展其他公务活动且实际发生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的,按照差旅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标准报销。到常驻地以外参加会议、培训的,会议、培训期间执行会议和培训费的相关制度。往返会议、培训地点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按照差旅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报销。

    “这就是为了和公车改革做好衔接。 ”沈荣华说。

本报记者 王亦君 实习生 高颖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0月23日 11 版

奇怪建筑来自“官员干预”,这话说对了一半
如何算清车改这笔账
长白山林海里的夫妻警务室
扶贫开发从“个人独奏”变为“多部门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