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22时许,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后5分钟,景谷县人武部战备值班人员走上街头核查灾情;20分钟后,驻滇部队紧急出动驰援灾区;1小时后,周边省市的武警部队根据需要开往震中,截至8日17时,军队集中兵力近4000人展开搜救,媒体形容此次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救援行动“井然有序、科学高效”。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对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受灾人口就有1.2亿人次,直接经济损失达1575.6亿元。在应对自然灾害中,作为中国最具纪律性、战斗力的集体,军队毫无疑问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军早在2005年就颁布了《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明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抢险救灾中担负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保护重要目标安全,抢救、运送重要物资,参加道路(桥梁、隧道)抢修、海上搜救、核生化救援、疫情控制、医疗救护等专业抢险,排除或者控制其他危重险情、灾情,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等一系列任务。
2013年4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指出,中国武装力量在历次重大抢险救灾中,都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事实上,在每一次抢险救灾中,军队承担的往往都是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救援任务。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军队近年来执行的最重大抢险任务,也是我军受国内外关注度最高的一次救灾行动。境内外媒体普遍赞誉解放军救援行动迅速,震后第13分钟,军队即启动应急机制。1小时内,成都军区位于震区附近的部队开始救援;3小时内,有关部队已经出动兵力1.2万人展开抗震抢险行动。
但救灾兵力集中、数量庞大也给救灾行动的指挥和各项保障带来许多问题。救灾总共动员20多万兵力,来自多个军区、军兵种和武警部队,涉及20多个专业,仅在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内就投放了10多万兵力。整合、调度和控制救灾力量的难度不亚于指挥控制一场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
受制于灾区地形条件,道路状况复杂且损毁严重,导致军队机动缓慢,极大地影响抢险救援,也暴露出统筹不够科学的弱点。此外,灾情信息获取手段单一、救援直升机数量不够、空中力量救灾行动针对性训练不足、相关专业救援力量缺乏等问题也一一得到审视。
震后,国家及时依托解放军工程兵、防化兵等兵种和武警水电部队等专业力量陆续组建了抗洪抢险应急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核生化应急救援队等9类5万人的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编组。
2010年玉树地震虽然发生地点海拔高、救援环境恶劣,但这时军队的部署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成立不久的地震救援队也在这次救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救援中,总参、总后、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成都军区以及空军、二炮、武警等单位均派出了救援力量,不同兵种、不同建制、不同隶属关系救援力量的指挥控制面临挑战。
2013年芦山地震救援中,得益于预案体系和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这次救援行动有效实现统一指挥和综合协调,灾情研判手段相较于汶川地震时更加充分有效。在救援力量使用上也不再上至总部下到各军兵种大范围调动兵力,基本做到了按需调兵、适度用兵和使用精兵。
目前,军队和武警部队与各级人民政府已经建立完善的应对自然灾害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在灾害发生频繁的重点地区还预储预置了抢险救灾急需物资器材。全国还划分了8个应急救援的协作区,依据灾害种类和强度分别采取当地应急响应、协作区内响应和跨区响应,基本实现用兵适度和指挥高效。
此次景谷地震更加强调属地为主的抗震救灾模式,以云南省政府为主体,联合解放军、武警和市县地方政府建立集中统一的指挥部,保证了救灾力量按需支援、合理调配。解放军和武警等专业救援队伍还将志愿者编入队伍共同开展救援行动,有效避免了芦山地震中众多志愿者自发行动造成的无序和混乱。
经历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的洗礼,军队抢险救灾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抢险救灾,与反恐维稳、维护权益、安保警戒、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任务一样,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赋予人民军队新的历史使命。非战争军事行动,已经成为和平年代我国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
军队在大力加强核心作战能力建设的同时,须积极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期待我军能够向“应急指挥体系顺畅高效,专业力量规模适度,装备器材适用管用,针对性训练扎实有效,综合保障基本配套,法规制度初步健全”的目标不断迈进,从而在下一次灾难来临的时候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
(作者单位:工程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