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世遗解惑

遗产解说的原则

燕海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0月31日   12 版)

    逛博物馆,参观文物古迹,如果能遇到好的解说,是一种幸运。然而,更多时候我们碰上的是两种极端:要么是枯燥的数字、诘屈聱牙的文物术语,要么是毫无历史根据的八卦轶事,导致参观过后疲惫不堪,对那些文物毫无好感。

    那么,文化遗产的解说和阐释应该如何进行呢?美国人弗里曼·蒂尔登在1957年提出的“遗产解说六原则”至今被奉为经典。哪怕经过了50多年,每一条原则依然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第一,解说需要和游客的个性或经验发生关联。 

    第二,解说不是信息的汇总,而是在信息基础上的启示。

    第三,解说是结合多种人文科学的艺术。解说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而提升。

    第四,解说的主要目的不是灌输,而是启发。

    第五,解说必须全面,照顾到整体,而不要纠结于琐碎片面的枝节。

    第六,对12岁以下的儿童做讲解,其方法不应是稀释对成人解说的内容,而是要有根本上完全不同的方法。

    蒂尔登设立六条原则的目的,是引导美国国家公园解说系统的革新。在他的影响下,美国国家公园的解说方式在今天成为全世界的范例。虽是他山之石,但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中国的遗产阐释。尤其是第一条和第四条,更应该为我们的遗产解说者思考和实践。

    拿第一条举两个例子。

    什么是与“游客的个性或经验发生关联”?就是讲解内容要与游客个人背景相呼应。如果在地质公园讲解某次火山爆发,要是只罗列地质学的数据,听众会一头雾水,但有一点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便会非常有趣。比如可以这样比较:这次火山爆发如果在北京发生,京津冀地区会迅速被5米高的火山灰掩埋,山东、山西、内蒙等地也会飘落半米高的灰尘,甚至上海、陕西也会听到火山爆发的巨响。如此一来,听众便会对这次火山爆发的威力有更直观的感受。

    另一个经典案例,是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出生地纪念馆。在罗斯福诞生的房间,简单的作法是竖起一个标识牌,写上“罗斯福诞生在这里”。而博物馆却更有创意,他们复制了当年罗斯福的父亲向一个朋友发的电报,内容是:“一个活泼的小男孩出生了,9.5磅,今天早上。”看到这个电报,游客会激发出与那个父亲的共鸣,刚才还冷冰冰的房间,一下子有了生气。

    上面两个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能和听众取得共鸣,不需要过度演绎,不用八卦轶事,解说词可以同样精彩。

    解说的目的不是灌输,而是启发。这里的启发,指的是能够唤起参观者的自我思考。比如,在一个战争遗址,可以通过日记讲述某个战士的故事,并引发听众思索: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怎么做?

    “换作是我,会如何?”这是行之有效的启发方式,也是很多历史遗迹的讲解可以采用的方法。这种身份代入感,能够迅速消解游客与历史之间的隔膜。

    现在,很多历史景区喜欢以原景重现的方式进行表演,比如在新修的广场上表现皇帝出行仪式。这样的方式究竟能起到多少“启迪”的效果,值得商榷。比起罗斯福父亲的电报,皇帝的出行显然离我们太远太远了。

    有没有能拉近古代皇帝同我们之间距离的办法呢?最近几天,网上开始流行起北京故宫博物院“萌萌哒”文化产品。借鉴了台北故宫著名的“朕知道了”纸胶带,北京故宫文创产品包括了朝珠式的耳机、八旗子弟调料罐子、Q版御前侍卫手机托等,大受欢迎。可能这种创意会有争议,但不能否认,比起灌输式的讲解,这种更有生活色彩的产品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这样的文化产品受人欢迎,已经说明了问题:文化产品本身也是一种解说,在这里,皇帝和历史,不再是那个“他”,而成了“我”。将参观对象从“他”变为“我”的过程,是遗产解说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燕海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0月31日 12 版

北京给了我们最好的呵护
耶路撒冷:神的孩子在跳舞
遗产解说的原则
不老的老字号
春祈秋报 体会不一样的徽州晒秋
古井贡酒·年份原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