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近10多年以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的成功之路,现已发展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越、专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性高等职业学院。2008年12月学院成为辽宁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9月学院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一、基本条件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管理规范
学院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认识深刻、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学院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办好学院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了“领导主抓、中心疏导、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院内就业创业工作体系。2012年3月,学院重新调整成立了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学院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各分院院长任组长,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等为成员的各分院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处、辅导员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教育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了院、分院、辅导员(班主任)三级就业工作管理模式,形成了书记、院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负全责、全力抓,就业处、各分院领导具体抓,就业工作层层落实、细化分工、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修订了《辽宁职业学院就业创业管理方案》,制定了《辽宁职业学院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方案》,实施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了就业创业工作例会制度、评估考核体系、奖惩机制、就业创业的工作质量和分院领导的政绩考核、专业招生直接挂钩、就业率与评优选先、分院经费直接挂钩,推动了就业工作的稳步高效开展。
(二)人员精干,经费充足,设施完备
毕业生就业指导处是负责学院就业工作的具体职能部门,现有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均取得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就业指导资格证书,就业工作经验丰富,思想与时俱进,适应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各分院都有一名书记或副院长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辅导员纳入了就业工作队伍,并配备了1~2名专职人员。专职教师、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责任明确,尤其是辅导员从学生入校到毕业要对学生进行全程教育、指导和服务。
2012年学院加大了就业经费的投入,设立50万元就业工作专项经费、30万元的校园创业扶持基金、50万元的创业奖励基金,为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就业基地建设、召开校园招聘会及开展创业教育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学院现有固定就业场所面积150平方米,以及配有多媒体、多功能厅等就业场所,能充分满足用人单位来校交流、洽谈就业工作的需要。2011年9月学院又新增1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中心作为校园创业实践基地。就业办公室配有计算机、复打一体机、传真机、投影仪、精拍仪、录像机、数码相机等设备,设施完备、先进。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院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一是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和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保证了创业教育的领导、组织和开展。二是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队伍。学院现有创业指导教师15人,其中从企业聘任创业指导教师5人,建立了创业指导教师考核制度、培训制度,重视创业队伍的素质提升,积极支持创业队伍开展学习培训和课题研究,现已培训创业教师16人次。三是积极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学院现有资源优势,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专业特色,启动了易点科技、车之友俱乐部、大学生文化沙龙等12个校园创业项目,每个创业项目组建了创业团队,并配有一名创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12个创业项目公司完成了员工招聘、团队组建、项目计划书答辩等工作,现已入驻大学生创业中心,并正式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四是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学院将创业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由原来8学时增至16学时。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促进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学院以“创业教育活动月”为平台,成功举办了10余场毕业生创业典型报告会。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大学生理性创业。五是建立创业教育规章制度。制定了《辽宁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方案》、《辽宁职业学院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制定了《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员工招聘准则》、《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专业指导教师考核方案》等10项规章制度,建立了创业教育考评机制,保证创业教育工作质量,推动了创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校企合作成效
(一)探索校企合作,突出实践特色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一是拓宽毕业生就业领域。根据生源和以往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立足“沈铁工业走廊”、“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向周边经济发达地区辐射,积极开辟新的就业市场,积极寻求新的就业岗位增长点。新开发省内企业30多家,省外企业20余家。二是加大就业基地建设。学院以国家骨干院建设为契机,强化了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充分发挥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联系社会作用的同时,依托各分院学科、专业及校友资源优势,建立招生宣传、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校友联络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支持和鼓励各学院根据专业就业方向加强对行业的渗透,努力发挥行业就业优势,并根据专业特点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做到以实习基地带动就业基地建设。三是精心打造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坚持校园市场社会化、日常化、精细化的理念,学院校内就业市场稳定,运行环境良好。2014年筹划主办辽西北职教联盟大型招聘会1次、校园大型招聘会1次,举办10多场中型地方专场招聘会,邀请用人单位500多家进校园,举办60余场小型专场招聘会。四是深化校企合作。坚持实施“2+1”的育人模式,学生在校最后一年要到企业实训,以适应未来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为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加强了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所有专业应届毕业生都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二)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和援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为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学院非常重视就业指导服务和援助工作。一是加强就业指导。坚持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推进就业指导全程化、专业化进程。重点加强了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建设,将就业指导课设为各专业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在就业指导的普及性、专业化和个性化上很下功夫。开展了“就业讲坛”系列讲座,成功举办了《面对就业困难,信心比黄金和货币重要》、《服务社会,献身国防》就业报告会,完成了1000余人次学生家长咨询接待任务。二是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服务。学院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服务体系,每年学院领导、就业处、各分院都要定期地开展企业走访、毕业生问卷调查、毕业生就业实习跟踪服务,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就业措施,使学院的办学更贴近社会、切合企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2014年年初学院领导走访了沈阳华晨宝马集团有限公司、辽宁中利集团科技有限公司铁岭分公司等5家企业,跟踪服务学生近2000人次,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重新调整学生就业实习岗位200多人次。三是加强就业队伍的培训。为了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学院还组织教师到大连海洋大学、大连职业学院考察学习,并选派辅导员参加青年教师就业指导培训30人次,组织开展本校培训5次。四是重点关注特殊就业群体。学院坚持“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鼓励学生参加“三支一扶”,到农村、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干事创业。同时还建立困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业数据库,安排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帮扶,通过优先就业推荐、分类指导帮助、强化培训实习、给予求职补贴、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特殊就业群体尽快实现就业,全年优先推荐贫困学生就业岗位200人次,落实公益性岗位就业两人。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学院投资2万元购买一套“吉讯”软件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完善了校园就业信息网,开通了网上QQ咨询服务业务和校友之窗服务栏目,使学生及时全方位了解、掌握就业政策、信息、求职技巧,充分发挥校园就业信息网的枢纽和桥梁作用。六是加强就业管理。就业处在日常工作中,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在毕业生就业登记表的使用、推荐材料的填写、用人单位招聘、有关资料的建档、上报就业材料等方面执行情况良好,并制定了相关制度。按照省有关部门的要求,能及时准确的完成毕业生资格审查,就业方案的编制报送及报到证发放工作。毕业生协议履行情况较好,没有出现无故违约的情况。根据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非常满意。
三、毕业生表现
近3年来学院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就,为社会输送的5000多名毕业生中,70%毕业生在技术岗位工作,其中28%毕业生晋升为技术骨干,8%毕业生晋升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部门负责人,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质量满意度一直在95%以上,对近3年毕业生调查评价中,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好的占50.4%,较好的占41%;工作态度纪律方面好的占75.46%,较好的占25.54%;岗位适应能力方面好的占67.34%,较好的占30.63%;沟通合作能力方面好的占64.51%,较好的占30.63%;创新意识能力方面好的占52.31%,较好的占41.4%。
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与深入发展,辽职院不断更新就业工作理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大投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将不断创新、不断进取,谱写就业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