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0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10年前学电脑只为会打字,如今则要能“粉刷”自家网店

进城务工青年对新技术渴求旺盛

实习生 侯敏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07日   05 版)

    “我叫齐明会,一起来学习,明天就会了。”一个瘦小却精神头十足的人,总拿这句话做自我介绍。他是走红网络多年的北京师范大学9号教学楼的楼长,江湖人称“教九大叔”。来自农村的齐明会,在北京几年,已经从一名农民工修炼成了技术达人。作为一名“楼长”,他现在不仅能熟练地用社交媒体来和学生沟通,甚至还能用最新的Windows8系统的云端技术处理考勤、报修工作。

   齐明会首次接触电脑,是几年前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的微软西城区社区学习中心。该中心是北京市首个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电脑技术培训的机构。自2004年开始,来自各行各业的外来务工青年,在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可以在晚上到西城区图书馆,接受两小时的免费计算机培训。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馆长闫峥回忆说,10年前,这个社区学习中心第一次开课,真的是从怎么开机、关机开始教起。他至今还记得,学习中心的第一批学员,坐在电脑面前的局促和无所适从。

    10年间,有4000名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计算机技术,他们中的不少人因为多掌握一门技能改变了命运。闫峥记得学习中心第二期有一位名叫谭洁莹的女孩,来学习的时候只是一名医院护工,但学了计算机技术后,考上了医院化验室的记录员,人也变得更自信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九大叔”齐明会也是因为善于把新技术用在物业管理工作中而走红网络的。齐明会曾组织自己的亲戚朋友40多人来学习中心学习,而他自己现在每个星期还会抽一个晚上,到学习中心来当助教。

    10年间,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这样的学习中心的资金来源也发生了变化。闫峥说,最早的学习中心是由微软中国支持的公益项目,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公益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学习中心的支出差不多由财政埋单。

    对做了10年公益技术培训的闫峥来说,现在资金已经不是问题,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满足进城务工青年对技术更高层次的需求。

    5年前西城区社区学习中心一直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可2009年后他们发现报名学员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多数人接受知识能力强,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使得学习中心不必再从开机关机的内容开始培训。进城务工年轻人期待的培训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原先的学习新技能后想换工作、涨工资到现在的想让生活更好玩。

    河北肃宁的张利岩不仅是这儿的一名学员,也是一个4个月大孩子的母亲,她学完电影制作课程后,最大的乐趣是给自己的宝宝拍小视频;学完网页制作、开淘宝店的课程后就在工作之余开了一家淘宝店,做起了服装生意。

    进城务工青年群体对知识储备有了新要求,渴望得到心理、管理、理财、创业等方面的培训。因此,在培训课程设置方面,社区学习中心从2009年后已经逐渐开始向学员延伸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急救等方面的知识,希望尽可能帮助更多青年进行信息素养能力建设,对社区学习中心和这座城市产生依赖感、归属感,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致力于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北京乐平基金副秘书长李利亚说,目前为青年务工群体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机构,用纳税人的钱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城区的公共图书馆、街道的公共文化设施等,他们开展培训技能,引导学员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融入城市社会文化,使其真正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二是NGO,这类组织通常有专门的领域和项目,固定地帮助一类群体,如专攻家政行业的北京富平学校,创造了民办公助和介绍上岗的一条龙服务,培养了2.2万家政服务人员。三是一些职业学校。对政府部门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引导不同性质的培训机构对应不同需求的青年群体。

    面对90后为主的青年务工群体、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未来,闫峥希望能调整管理方法,吸引更多的城市务工青年走进城市的公共领域,让他们实现自己梦想。

新消法上岗半年 部分维权条款难落地
逾七成中小科技企业认为资金是瓶颈
进城务工青年对新技术渴求旺盛
大秦铁路精细维修保畅通
广东移动主动转型 推动4G发展大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