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在京青年自组织“变形记”

实习生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10日   08 版)

    对于这次北京之行,陈依芳连说几个没想到。“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离我梦想的目的地距离如此之近。”参观北大和清华校园当晚,福建南安市国光中学高三学生陈依芳心绪难以平复,写下这段日记。

    今年暑假前,陈依芳报名参加了“乡村中国梦”——南安市支持英才成长素质拓展团。经过前期推荐、资格审核、演讲比赛等环节选拔,陈依芳得到了“入场券”。活动由北京南安青年联谊会承办,共组织25名农村优秀学生、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及乡村医务人员赴北京参加活动。

    变形之一:把“公益”变为“追梦”

    “第一次出远门,对北京之旅很期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熊娅玲出发前兴奋地说,“父母平时都在南安水头厂里务工,没有时间带我去大城市看看”。和熊娅玲一样,参加活动的成员都是第一次来到北京。

    “不过,一场辩论赛改变了我的想法。” 熊娅玲说,活动期间,北京南安青年联谊会特别邀请正在北京参加活动的藏族青年与南安籍青年一起座谈,开展 “寒门能不能出贵子”的辩论会。“我们没有分出输赢,也并不重要。”熊娅玲说,“辩论会让我开了眼界,这一趟没白来”。 

    “乡村中国梦”只是北京南安青年联谊会组织的众多活动中的一项。今年2月,联谊会选拔了来自清华、北大等北京高校的15名闽籍学子开展 “青春中国梦”活动,回到南安与高三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如何复习数学、怎么安排时间、冲刺怎么准备……现场的当地同学纷纷抛出问题,交流的热烈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带队的团南安市委书记傅清霖回想当时的场景说。

    团南安市委、北京南安青年联谊会总结组织活动经验认为,青年联谊会组织公益活动,不应局限于“旅旅游”“聊聊天”,而应该更有意义,让公益活动实现“助人自助”的功能。活动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有趣,最重要的是引导青年开启追梦的旅程。

    变形之二:把“创业困难”变为“孵化机会”

    “我已经在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小区开了一家绿色农产品OTO(从线上到线下)专营店,虽然现在起步很难,但慢慢会好起来的。”以前一直苦于创业难的南安籍青年陈伟杰满怀憧憬地说。

    早在去年年底,陈伟杰就参加了联谊会组织的创业讲座。之后,他报名了创业导师团帮扶项目,得到了创业导师 “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经过筛选项目、筹集资金、租赁店面等一系列准备,绿色农产品店开启了陈伟杰的创业生涯。

    “如果有合适的项目,我们很快就能为需要资金的年轻人提供低息贷款。”北京南安青年联谊会执行会长卓邵华底气十足,“我们联谊会现在有总额150万元的‘资金池’,由我们10多个负责人在管理”。南安青年联谊会的定位就是化青年“创业困难”为“孵化机会”,变“就业难”为“就业机会”。

    “我本人也是联谊会的受益人。”卓邵华是一家小规模金融公司的80后总经理,30多名员工中有一半以上是南安籍的大学毕业生。

    北京南安青年联谊会搜集北京南安商会会员企业用工信息,提供就业技能、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在京青年就业创业。今年以来,先后提供用工岗位100个,达成用工意向85个。

    不过,联谊会还在准备“下一盘更大的棋”——邀请北京南安商会的企业家组成在京南安青年创业导师团,搭建一个服务在京南安青年就业创业的有效平台,帮助广大在京南安青年积累创业知识、经验和技能,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孵化”出一批创业青年人才。

    变形之三:把“寻找老乡”变为“服务老乡”

    “北京那么大,大家每天奔波于工作生活,很少有机会再沟通联系,结识老乡实属不易。”一名在北京打拼了五六年、刚加入北京南安青年联谊会的男孩,在微信群里说。

    北京南安青年联谊会创建在京南安青年多个QQ群、微信群,覆盖了500多名南安籍的在京大学生。

    线上联系线下活动的模式,已经成为联谊会组织活动的“新常态”。体育比赛、野炊、聚餐等联谊活动信息,都在网上定期发布。“北京南安青年联谊会的成立,得到了团南安市委的帮助,我们的自组织也找到了‘娘家’。” 黄卿雄是北京南安青年联谊会会长,也是首届南安驻北京团工委书记。

    早在去年,团南安市委按照“青年在哪里,就在哪里建团”的工作思路,指导成立了南安驻北京团工委。如今,南安驻北京团工委和南安驻北京团工委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自发成立的机构有了团组织的认同,我们组织活动更有积极性了。”黄卿雄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目前南安驻京团工委已经组建了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就业创业部、权益维护部、志愿服务部6个部门,“让更多的南安籍青年喜欢才是建立团组织的目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 。为此,联谊会组织“创二代”、企业白领、高校学生、个体工商户等在京南安青年,仅今年就开展了大小活动20余场,不仅让外出青年有了“家”,更让团建工作在其中“活”起来。

    联谊会最近内部开了一次会,达成了一项共识:团组织不能仅 “自娱自乐”,帮助大家找到老乡不是目的,而要为青年服务。最近,他们打算采用“人拉人”的方式,让南安籍的务工青年进入QQ、微信的群组。达到一定人数规模后,联谊会将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活动,满足不同青年的需求。他们,正在谋划下一次新的“变形”。

实习生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1月10日 08 版

红领巾小讲堂念好“四字诀”
在京青年自组织“变形记”
支持记者采访 保护公众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