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振兴杯”的比赛刚结束,甘肃代表队的美发技术指导周力就开始盘算一件事儿:回去后,要用些什么方法,把“层层选拔”上来的、代表甘肃出战“振兴杯”决赛的两位美发师的收获传递给全省更多的美发师。
用这位甘肃省美发美容协会副会长的话说,“能来到沈阳参赛的毕竟是少数”,而在“振兴杯”决赛的赛场上,“哪怕是光看看别人怎么做,也是一种学习”。所以,比赛后,他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庆祝也不是放松,而是“如何用好两名参赛美发师的经验”,去帮助其他没能来到沈阳的美发师。毕竟,“‘振兴杯’不只针对这200多名参赛选手,让他们改变命运,大赛更应帮助全国所有青年工人提升技术”。
经验传递的过程重于比赛本身
对一些企业和参赛选手唯物质奖励的简单做法,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甘肃电投”)团委书记刘金勇并不认同。“这跟奥运会上‘唯金牌论’有什么区别?能在‘振兴杯’上拿荣誉固然好,但大赛的本意是带动更多青工学习技术,而不仅是为了争夺名次”。
这位年轻的团干部曾按照“上级的指示”,生拉硬拽了选手去参加“振兴杯”甘肃省赛。原本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却没想到,参赛归来的选手告诉他,“学到了很多,想要多一些这样的比赛”。那个年轻的车工甚至影响了他身边的几个同事,车间甚至突然多了些“学习技术的氛围”。
那个时候,刘金勇决定改变公司共青团工作的思路。
他在公司内部搞起了效仿“振兴杯”的“电投杯”、“青工杯”等甘肃电投内部的青年技术比武平台,那些参加过“振兴杯”国赛和省赛的选手再度参赛,“让更多人近距离地看到了他们的变化”。
成效是明显的,青工技术比武“已成了全公司的氛围”。今年,甘肃省参加“振兴杯”网络管理员工种决赛的3名选手,全部来自甘肃电投。这3人,包揽了省赛的前3名。
“振兴杯”美发工种裁判长岳汉桥很认可这种做法。他说:“比赛是残酷的,只有幸运者能来到决赛场上。如果这些幸运的参赛者能把在‘振兴杯’赛场上学到的东西传递给更多人,对其他青工的技术提升也是好事一桩。”
让“振兴杯”离青工近些更近些
今年的“振兴杯”已落下帷幕,但留给团组织和企业的命题还未结束。如何把两百人的收获传递给更多青工,将考验团组织和企业的智慧。
团浙江省委青工部部长助理张志宇认为,来沈阳参加“振兴杯”决赛的青工本身就是“从地市行业选上来的优秀选手”,在全国赛的舞台上比赛之后,他们“在各自行业中都有示范作用”。
那么,要如何发挥这种“示范作用”?团浙江省委的做法是,把参赛后的优秀青工纳入岗位能手技能工作室,“既可以把岗位能手效应放大,也能为他们本人搭建平台”。在岗位能手技能工作室,其他青工可以投到这些优秀青工的“门下”,优秀青工可以起到技能“传帮带”的作用。
“振兴杯”对参赛选手有参赛年限的要求,赛后三四年就都不能参赛了。但,“这不是坏事”,张志宇说,可以让这些选手在岗位能手技能工作室承担教练工作,未来,他们也能成为岗位“能手”的“师傅”。
团江西省委瞄准了这些优秀青工的“价值”。据团江西省委城市青年部部长助理陶涛介绍,除了给予参赛优秀青工物质奖励,他们会把这些“青工独家资源”纳入人才库,继续对青工进行后续培养。此外,团江西省委会利用讲座、访谈等形式,宣传讲述优秀青工的故事,激励更多的基层青工。
团的工作流动性大,如何保证这些优秀青工资源不流失也是一大难题。对此,团江西省委正打算从这一届开始,建立“振兴杯”往届选手的沟通平台。他们已建立微信群和QQ群,这样,“未来的参赛选手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得到往届优秀选手的指导”。正因为有了固定的平台,陶涛认为,不管是否换工作人员,这个工作都能延续下去。
在大赛举办地沈阳,团沈阳市委牵头邀请沈阳市各大企业优秀青工、尤其是“振兴杯”历届优秀青工到高校兼任技术顾问,参与授课,为学子答疑解惑。同时,团市委计划邀请青年技师协会组建技术联盟,成立高校技能培训班,向学子开放。
团沈阳市委负责人说,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藩篱”,不仅让高校成为“真正的人才自由港”,更能“利用好优秀青工资源”。
营造氛围,则是实行种种举措的最终目的。
团江西省委一直在举办“振兴杯”省赛,但“省市级大赛的规模还是比较小”。抱着“我们也想办得有声有色”的想法,这次团江西省委出动不少力量来沈阳现场学习。陶涛说,我们不仅是做一个赛事,更是要营造一个氛围,提前八九个月就要准备好,要让所有青工都能够参与其中。
同样的,张志宇表示,团浙江省委将进一步探索技能“传帮带”的机制,挖掘优秀青工的积极性。“我们想从团浙江省委的角度,开发类似的奖项。同时,也要为青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技能、用技能的氛围”。
归根结底,一切的努力都是要让“振兴杯”离青工“近些,更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