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创业者孟兵,对三个地方有归属感:陕西、工作过的互联网企业、中关村。
“我是陕西人,在西安上学,原来在腾讯和百度工作,现在在中关村创业。”孟兵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履历。对陕西的归属感源于孟兵对家乡的热爱,对互联网的归属感源于他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时收获的足以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经验。“对中关村的归属感,来自于虽为时不久但感触很深的创业历程。”孟兵说。
作为百度系的新生力量,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孟兵的创业梦想变成了实际行动。“中关村浓厚的创业氛围,让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在这里创业。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在中关村,西少爷肉夹馍让孟兵在创业头一年就拿到了两轮投资,“现在,我们发展所需的资金还是很充裕的”。3个月前,孟兵把公司搬到了望京SOHO的写字楼。
与孟兵一样,陈本峰、鲍艾乐等各个创业系的创业者,都把创业起点选择在了中关村。“中关村拥有全国最有优势的人才资源、资本优势,创业成功几率高。”陈本峰经常向媒体这样解释为何到中关村创业。
“中关村是中国跟硅谷最像的地方。”中关村创新文化促进会会长夏颖奇说,对于创业者来说,中关村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选择创业的人都是自己拿主意,现在数据显示,中关村是众多创业者的选择。”
夏颖奇分析,中关村拥有最丰富的科教资源,中国最好的科研机构、大学很多都在这里,科研、技术优势突出。中关村还有最好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
“一句话,在中关村的创业成功机率高。”夏颖奇说,尤其是从各大公司“Spin off”(脱离快速旋转的母体——记者注)的创业者,本身具备比较成熟的创业条件,在中关村更易创业成功。
夏颖奇认为,一直以来,作为政府管理机构,中关村管委会并不是刻意要扶持什么类型的企业发展,也不介入市场选择,“而是致力于创建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努力营造一个让创业者得以最大化发展的环境”。
目前,中关村高新区的总收入占全国100余家国家级高新区总收入的1/8。有些高新区以场地、资金等直接优惠吸引创业者,中关村则不靠优惠政策,而是靠打破机制体制障碍,在为创业者营造氛围和环境上,下大功夫。
中关村管委会提供的材料显示,管委会不干预示范区的创业业态发展,而是结合国家产业发展布局,积极鼓励创业者进入战略性新兴领域创业。通过支持各类创业孵化器及平台,举办各类创业主题活动、沙龙、项目推介会,建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等方式支持创业群体,完善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类要素,形成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
“尤其对各大创业系的创业者来说,中关村是不二之选。”中关村管委会创业服务处处长杨彦茹说,各大创业系的创业者,大多并非仅仅为了金钱而创业,而是为了突破原来在企业的上升瓶颈,希望实现自身价值,“这部分创业者创业目标更加纯粹,获取财富并非其创业目标,而是目标达成后的附属品,他们期望自己的事业能够有利于社会发展,实现自己的梦想。基于这样目的的创业者,更希望选择一个创业生态极佳的地方进行创业”。
一份对中关村地区1000余名创业者的调研显示,其中曾任职大公司高管和技术骨干的创业者占23%,连续创业者占13%。中关村已初步形成了与硅谷类似的“创业——成功——再创业”的良性循环。
越来越多创业者在中关村创业好生态里“开枝散叶”,其中包括众多来自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创业者,他们中有的在原来公司担任高管,有的是入职不久的新人;有的选择在原有公司的细分领域进行创业,有的尝试在新的领域创业。在中关村,只要是创新性企业,管委会都会大力支持。
夏颖奇预计,随着由大公司“Spin off”出来的创业者规模的扩大,将来还有可能出现由新生的企业再度“Spin off”新的公司。
“我们期待更多创业系出现,更期待现在的创业系企业做大做强,从它们身上再衍生出新的‘子系’。”杨彦茹希望,随着现在中关村创业系的发展,将来会出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格局,从每一层母体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创业者,形成一张层次更加丰满的中关村创业网。
本报北京11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