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青春路上,有中青报相伴

陈俊旭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17日   06 版)
 读者俱乐部二维码

    2009年9月,我刚走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的校园时,赶上了“甲流”,每天都处于半隔离状态。那时,很少读报的我意外读到了《中国青年报》。从此,我对它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取回报纸,我都要如饥似渴地读上一番。

    “甲流”过去后,我们迎来了强化训练。军姿训练要两个半小时,只能靠分散注意力来缓解肌肉的疼痛,我在队列中总是喜欢回忆前一天读报的成果——中青报报道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观点等等。

    从爱不释手的《冰点故事》到后来中青报出的各类图书,每一本都让我感触良多。在那个时候,我萌生了“到报社去看一看、和编辑记者面对面交流”的想法。

    机会在2012年3月到来。我了解到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正在组织“读者圆梦”活动,立马报名,申请参与“当一回中青报编辑记者”。

    原本没抱希望的我在几天以后收到了回复。4月25日,我走进了海运仓二号。在大堂偶遇人称“黑白王”的张左老师时,我快步上前:“张老师,我喜欢拍些黑白照片……”还没等我介绍完,张左老师就拍着我的肩膀说:“有时间吗?咱俩去办公室好好聊聊。”

    编辑部里,有的编辑记者正在排版。大家看我来了,放下手中的活,与我交谈。“以前总是在报纸上见到的名字,这次总算见到真人了。”我想,一定要交流学习、合影留念、索要签名,好好过把瘾。一番交流下来,我才发现,那些编辑记者原来平日里是这样的亲切和活泼,我像是回了自己的家一般,最初忐忑的情绪一扫而光。

    活动结束后,我有了“希望中青报走进我的母校、让我的战友近距离接触”的想法,幸运的是,这个想法得到了报社老师和学校老师的支持。经过多次协调,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开展了“读者、编辑记者走军校、进央企大型互访活动”。

    后来,“中青视野大讲堂”也应邀走进我的母校。报告当天,报告厅座无虚席,中青报人特有的亲切和真挚让现场掌声雷动。提问环节,很多学员更是提前排队等话筒,他们中不少人都是中青报的铁杆“粉丝”。

    中青报影响着我,也影响着我身边的人。我常向战友推荐中青报,我们常在朋友圈转发分享中青报的文章;我的提问总能得到中青报老师的热情回复;中青报的老师还为我的一位援藏战友开了书单,这些书成了他的精神食粮;姑姑和读高中的表妹在我的推荐下也加入读报行列,表妹如今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这与中国青年报关系不小。

    我的书架上,有20多本关于中青报的书;抽屉里,还存着以前参加中青报各类活动的照片和手册;库房中,几年来留存的剪报已有一大箱。我很感谢这份报纸,在青春的路上,与我相伴。

    (作者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研究生)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三届)暨读者总动员”活动正在进行中,读者可参选6种类型金牌读者,亦可围绕《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关注”和“全媒体转型”两个话题贡献智慧,参与读者总动员。活动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活动专题查看,或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微信公号。参选材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

中国欧盟都主张多极化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州长
追求“干净”的人生境界
创业青年与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大宋王朝》开机
青春路上,有中青报相伴
“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
大赛优秀创投项目开机仪式举行
广东顺德进京揽才
第四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将举办
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输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