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尿毒症病魔袭向女同学,冬日江城上演感人一幕

三百名博士生的爱心“微公益”

夏丽平 本报记者 雷宇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23日   01 版)

    为帮助身患重症的女同学王誉晔筹集医疗费, 华中师范大学300余名博士生临时组建了“誉晔加油”微公益组织。仅仅几天时间,该组织就为患者筹集了10万余元就诊款。然而,当各方力量都聚焦王誉晔,纷纷为其解囊时,这个微公益组织却宣布解散,只将善良和温暖留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里。

    “华中师大博士生大联盟”是该校各专业各年级在读博士生的QQ交流群。11月5日19时16分,有人在群里上传了一篇题为《尿毒症女孩的教授梦》的文章。据文章介绍,该校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世界史专业博士生王誉晔被诊断患有尿毒症,这个怀揣“教授梦”的山东莱州农村女孩生命垂危,急需救治款。

    由于博士生平时都忙于学业,群里一直很少有人说话。但原本冷清的QQ群因为王誉晔的病情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政治学研究院2012级博士生祁中山留言说:“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选择冷漠无视,本无可厚非,但人生的旅途中,失去同伴之后我们还能剩下什么呢?”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开始暂停手头的工作,参与讨论,为救治王誉晔出谋划策,有人建议找媒体,有人建议找慈善机构,有的同学提出捐钱援助。

    “不能做‘会说不会做’的博士。”祁中山在群里喊道,“大家只要觉得自己的建议可行,就去做。”

    11月6日凌晨,在云南出差的体育学院博士生王钧看到了消息,当即在群里发起倡议:“我想为她举行一次义卖。有愿意帮忙的小伙伴就联系我。”同学们纷纷表态,“支持王钧,要人出人,要力出力。”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组织,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力量。”在祁中山的建议下,大家决定成立“誉晔加油”微公益组织,组织实行委员会制,召集的5人任常务委员,并成立微博发布、媒体联络、对外联络、财务管理、安全保卫、誉晔治疗信息实时发布等7个小组,各组组员由群里博士生自由报名参加。祁中山被推选为组织总指挥,负责策划管理与协调指挥。

    在“誉晔加油”微公益组织的召集下,分属不同院系、素不相识的同学们被调动了起来,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罗蕾联系了在网络媒体工作的朋友;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生陈瑞欣在网上搜集了武汉所有报社电话,一一拨打,寻求帮助;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许宁宁不定期地上传王誉晔的最新病情……

    11月7日,王钧带着要义卖的1000多枝玫瑰花从昆明飞回武汉。在“誉晔加油”微公益组织协调下,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柳琴和安忙忙负责接机;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生陈丽丽负责搜集水桶装花;教育学院博士生范国锋负责联系楼栋宿管员,寻找摆放玫瑰花的房间;20余名博士生主动报名,自备剪刀和胶带,在群里公布的停车地点等候搬放和打理玫瑰。

    当晚9时,在打理完所有玫瑰花后,“誉晔加油”微公益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商讨11月8日和9日玫瑰义卖活动的时间、场地、形式、宣传、人员等问题,选定了活动临时负责人,并将会议情况及时上传到群里,供大家讨论修订。

    11月8日,“有我们,你不再孤单——誉晔加油玫瑰义卖活动”在华中师大学子餐厅门前冒雨如期进行。短短半天,20余位博士生就卖出了1200多枝玫瑰,募集爱心款两万多元。11月9日,义卖活动地点改成了人流密集的武汉市群光广场前,一群平时不苟言笑的博士生一边发放传单,一边唱歌跳舞,吸引过往路人。

    媒体报道了义卖活动,由校园发端的爱心救助也成为一座城市的行动,武汉红十字会、各大高校研究生会纷纷为王誉晔筹集善款,一些公司和个人也开始为她募捐。

    让人意外的是,就在大家纷纷为“誉晔加油”微公益组织点赞、希望其继续加油时,11月10日8时,祁中山将一份解散“誉晔加油”微公益组织的声明上传到了QQ群里。他说,这是大家共同商议的结果:“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科研。现在,在挽救王誉晔这件公益活动上,内有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外有社会爱心组织和个人,他们都在积极帮助王誉晔同学。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回到原来的状态了。” 

    从成立到解散虽然只有短短3天,但却给参与的300多名博士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对不少博士生来说,这是他们的公益“初体验”。昔日高冷的博士形象也变得可亲可感。有同学留言道:“平时博士们一直埋头搞调查、做实验、写论文,很少参加聚会,被误认为高傲或者冷漠,其实,在内心深处,博士生和所有的人一样,充满着热情与爱。”

     本报武汉11月22日电

图片新闻
构建战略伙伴关系 共圆发展繁荣和谐之梦
习近平会见一些太平洋岛国领导人
昆明市委常委挂钩问题村
三百名博士生的爱心“微公益”
“有我在,家就在”
为南疆孩子“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