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姓名权”的立法解释。根据解释,子女可以有条件地选取父姓和母姓之外的姓氏。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4717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1%的受访者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姓名权”的最新法律解释。
受访者中,90后占40.4%,80后占40.2%,70后占11.0%。
“大部分父母给孩子上户口时,都会选择父亲或母亲的姓氏。不过,现在有的年轻父母观念比较新潮,希望孩子的名字能显得特别一点,想在自己姓氏以外为孩子另选姓氏。”河北石家庄一位户籍民警告诉记者,曾经有父母到他所在的公安局咨询,是否能用其他姓氏,对此,公安局一般是给予否定回答的。
家住山东的于成海说,对于一些人在父母姓氏之外另选姓氏的做法,他感到无法理解。在他看来,子女随父母姓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我国汉字数量庞大,总能找到搭配原有姓氏的好名字,实在没必要为了方便起名更换姓氏。
调查显示,83.3%的受访者反对子女不随父母姓,仅12.9%的受访者赞成。
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而婚姻法第二十二条又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按照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姓名权的最新解释,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考虑到社会实际情况,公民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选取其他姓氏,包括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等三种情形。少数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遵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北京市民曹坤告诉记者,他周围大部分家庭,孩子是随父亲姓的。不过,这种传统的姓氏选择原则正在发生变化。比如一些育有两个孩子的,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第二个孩子有时会随母亲姓。在他看来,孩子随母亲姓、采用外来姓氏、自创姓氏,是当下社会观念越来越开放的一种体现。
“姓氏在我国不仅是一种区别标识,很多姓氏都有自己的历史形成过程,体现着历史变迁的痕迹。”杭州市民梁雨萌告诉记者,他从小就读《百家姓》,了解到这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人的家庭和宗族观念比较重,姓氏会为人们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
调查显示,传统的姓氏选择原则仍然受到大多数受访者的认同。70.9%的受访者赞成子女随父姓。9.8%的受访者赞成子女随母姓,12.5%的受访者赞成子女姓氏采用父母姓氏组合,3.8%的受访者赞成子女自选姓氏,1.2%的受访者认为子女可以采用其他直系长辈血亲姓氏。
梁雨萌认为,个人自由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公民随意改变姓氏,除了违反公序良俗,还可能造成其他不良后果。比如违法犯罪分子改变姓氏可能会给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带来不便,给正常的社会管理造成障碍。而且大多数人毕竟还是要生活在社会中,自创的古怪姓氏也可能不利于个人人际交往,给个人社会活动带来不便。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做相关说明时表示,公民行使姓名权属于民事活动,既应当依照民法通则和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也应当遵守民法通则第七条的规定,即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他还指出,姓氏体现着血缘传承、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公民选取姓氏涉及公序良俗。公民随父姓或者母姓是我国姓氏文化的重要体现,应当得到良好的传承。
我国传统姓氏原则在当下有什么意义?调查显示,38.0%的受访者认为它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33.2%的受访者指出它标识着血缘关系,11.2%的受访者指出有利于维护伦理秩序,8.8%的受访者认为有利于增进血缘亲情,3.0%的受访者认为体现着公序良俗,2.3%的受访者认为方便个人社会活动。
曹坤认为,有些姓氏确实不好起名字,尤其是加在“先生”、“女士”等敬称和一些职务前,叫起来很不方便。另外,有的人小时候可能被过继给舅舅、阿姨等亲戚改换了姓氏,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想让孩子在姓氏上“认祖归宗”,随自己父亲家族姓,也是人之常情。
在他看来,究竟以哪些理由选取第三姓是正当的,应该解释得更加清楚。“不妨采用专家意见,对于哪些情况下不可以采用第三姓的,可以列出一个清单,让人们更清楚地明白选取姓氏的行为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