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2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全民阅读的深圳样本

本报记者 李松涛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2月02日   05 版)

    深圳图书馆的大沙发上,坐满了读书人。图片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商报摄影记者韩墨提供。

    深圳书城中心城里读书的人们。图片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商报摄影记者韩墨提供。

    7岁半的时候,著名作家王蒙拿到人生第一本书。尽管只是一本《小学生模范作文选》,但王蒙发现,世界不一样了,“头一次知道,月亮可以用皎洁形容,这可是大发现”。此后每天晚上,只要抬头看到月亮,王蒙都会想起这个从阅读中发现的对世界的新知。

    11月19日,在深圳图书馆,当王蒙将这个故事讲给台下近400名观众时,所有人都笑了。

    这是第十五届深圳读书月·深圳读书论坛中的一场,而王蒙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将这位著名作家与这座以效率与速度著称的城市联系起来的,不是别的,是阅读。

    “没有书作参考时,对世界的感知是模糊的,阅读之后,我们才能发现世界。”王蒙说。

    对别的城市来说,这一天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可对深圳人来说,这是读书月的一天,阅读让这一天染上了书香。从2000年开始,每年的11月都是深圳读书人的节日。

    2013年10月,在读书月即将走入第14个年头之际,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称号。

    高贵的低头

    “amazing!” “amazing!”这是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走进深圳图书馆的第一反应。

    11月16日,他到深圳图书馆做讲座,没想到有那么多的孩子在看书。孩子们也喜欢他,叫他“萌爷爷”。

    2011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第一次步入中心书城时,脱口而出的是同样的惊呼。“这里的人那么热爱读书,阅读在这座城市确实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博科娃说。  

    当年11月,深圳第十二届读书月开幕,博科娃特意发来贺信。此后,每年深圳读书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会派来代表。

    阅读让深圳赢得世界的关注,而在普通人眼里,15年时光凝铸的阅读已化成一个个动人的篇章。

    2001年9月的一天,下班的路上,谢先莉正低着头赶路,意外地捡到了一张报纸。那是一张《深圳晚报》,当天的版面上印着大大的征文启事,主题是:我的读书故事。

    “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因为没钱买书,总是偷偷找书看的经历。”攥着这张报纸,谢先莉回到宿舍,提笔写下自己的故事,不长,只有800多字。

    3个月后的一个周末,谢先莉收到一封信,居然是征文活动一等奖的获奖通知书。“如果不是看到信封上印着‘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几个字,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谢先莉说。

    颁奖在深圳大剧院举行,奖品是300元的购书券。当晚,谢先莉直接走进大剧院旁边的深圳书城,用这300元购书券买了10本书。

    在此之前,谢先莉与别人并无不同,他在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一家五金厂工作,常常加班到晚上11点。工作之余的生活被打牌、喝酒、买彩票填满。而从这一年开始,他的生活开始被读书填满。

    数据显示,深圳人均购书量已经连续24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全市640座图书馆、200多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已经成为深圳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施。

    每到晚上和周末,图书馆、书城满满的都是人。人人都捧着一本书,低头阅读。不同于手机造就的低头族,在深圳,低头多了一层含义:看书。

    “看书也是低头,是高贵的低头。”独立文化学者胡野秋说。

    今年3月,“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进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年,深圳人已步入读书月的第十五个年头。

    风一吹,“读”字变成“卖”字

    深圳图书馆原馆长刘楚才保留着一张1988年的人民日报。当时的版面上有一张图片:国内某一家著名图书馆门前冷落。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看到这个新闻后找到文化部求证,文化部建议记者去深圳看看。

    “记者事先没有通知就直接赶到图书馆,结果吓了一跳,地板上坐的都是看书的人。”刘楚才说。

    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举办,5元的入场券被炒到80元,10天销售额就达到2177万元,成为历届全国书市之最。

    “书市里,人们推着超市的购物车买书,一个购物车都能放进去一个人。”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胡洪侠至今还清楚记得,当时书市有8.8折的优惠。

    2000年11月,首届深圳读书月诞生。一开始,运作并不容易。首先是经费从哪里来?

    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李统书专门批示:好事,要尽力做。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专项发展基金在文化建设费中拨出80万元,作为读书月的专项经费。

    当时作为承办方的新华书店显然更关注书的销售。时任深圳市新华书店总经理汪顺安还记得,第一届读书月开幕时,主席台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抬头看见被风刮过的横幅,他马上拉着身边的王京生(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局长)说:“局长你看,老天显灵了。”原来大风把“读”的言字旁给吹掉了,“读书月”成了“卖书月”,王京生笑着说:“这不正是你希望的吗!”

    当时在深圳罗湖书城工作的朱德明回忆,当年还不能理解这个活动的价值点在哪儿。“但读书月过后一算,销售量增长居然超过了30%”。

    此后每年的数据让书商们明白,读书月这事儿跟“卖书”有莫大关联。因为读书月的举办,每一年深圳书城的图书销售额都以20%到25%的同比增长率稳步攀升。

    之前无人愿意出钱的活动开始成为大家争抢的对象。

    2003年,从第四届读书月开始,政府主办变成政府委托承办制,企业开始成为读书月的承办运作方。2004年,深圳发行集团(即原深圳市新华书店)干脆拿下读书月的总承包权。报社、企业、出版社、文化研究中心、工会、团委等机构纷纷在读书月期间承办各种活动。

    从2006年起,《晶报》承办评选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如今,这一活动成为各大出版社每年公关的重点项目。有一年,一家出版社老总在美国出差,得知评上了十大好书后,马上打电话回去加印两万册。

    有了越来越多的活动承办方,读书月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今年第十五届读书月,主题活动达到了663项。活动的参与者也从首届的170万人上升到上千万人。

    不仅如此,各种民间阅读组织也在深圳生根发芽。2007年,几个深圳的书友因为志趣相投、经常聚会,形成了深圳读书会,很快就拥有了数千名会员。专注于亲子阅读的三叶草,如今已经有两万多名会员。

    据统计,目前深圳有民间阅读组织100多个,这些组织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组织着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成为读书月活动深入城市肌理的触角。

    让最普通的市民爱上阅读,读书月才算成功

    因为深圳的成功,不少省市都来取经,回去后效果如何?

    “国内很多活动,办着办着就无疾而终,或者越来越鸡肋,为什么?没有把公益事业的利益机制建立起来。”深圳市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说,读书月跟书的销售是连在一起的,来书店的人多了,买书的人就多。读书月有强大的利益机制。刘楚才很庆幸读书月没有让图书馆来承办,“图书馆不卖书,没有动力啊”。

    15年前,一位记者写过一篇文章,觉得深圳是在涵养文化绿洲。如今他说,深圳的文化绿洲已经是郁郁葱葱了。

    从当初的快快上马到如今的走向国际,读书月15年不知上了多少个台阶。“现在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读书月。”尹昌龙说,读书月组委会在拼命搞策划,请全国专家来谈,把策划做成读书月的生命线。

    这些年,深圳读书月已经从一个人安安静静地阅读变得越来越立体化。一本书通过“漂流”的方式,让很多陌生人相识,一个人的阅读,变成一群人的阅读。

    “对移动阅读,我们有微信随手拍,有中学生网上随笔大赛。”尹昌龙说,读书月的影响半径,从早期的校园,到家庭、企业、机关军营,进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今后,读书月能否更加国际化?

    刘楚才特别希望能再开一次座谈会,好好地讨论一下读书月该如何延续。“要让读书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就跟吃饭、喝水一样”。

    最近五六年,胡野秋觉得深圳人的阅读“下沉”了。以前邀请他讲座的基本都是深圳市图书馆、深圳市报告厅等市一级的机构,可如今,企业、偏远的街道也开始邀请他去做讲座。

    “读书月走到了第十五届,已经形成了自我运转的机制。”胡野秋说,阅读开始从上向下沉,这是非常好的转变。

    在很多学者眼中,深圳读书月是将个人的阅读行为上升为社会行为,但在胡野秋看来,发展到如今,读书月还需要再完成一次转变,那就是从社会行为转变回个人的阅读行为,变成全民自觉的阅读行为。

    “读书月不是让读书人去读书,而是让普通人去读书,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责任是开启民智。”胡野秋有一个设想,能不能把每年读书月的活动经费拿出来一部分,给每个深圳市民一张购书券。这相当于文化惠民,给了普通市民一个接近阅读的方式。

    在胡野秋看来,只有当最普通的市民都开始真正爱上阅读的时候,读书月才算成功,“阅读成为生活”才能变成现实。

    “我们应该想一想以后的好时光。”有人说,这15年的读书月办下来,能请到的名家都已经请过了,全国的名家都来深圳唱过戏了,我们应该过渡到为自己搭台,给全国唱戏。

    但王京生还有更远的考虑。在他看来,尽管目前深圳读书月发展得很好,但还必须聚全国才智,乃至世界才智,让这个城市永远享受到一流的讲座,“这样才是我们在文化上做的一件大好事”。

本报记者 李松涛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2月02日 05 版

全民阅读的深圳样本
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
要让书城有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