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2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风尚随我

麻辣“热派”:大学生自创摇滚音乐节

本报记者 王培莲 通讯员 齐茗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2月02日   09 版)

    “你听过热派音乐节吗?”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吉林大学校园里随机采访。“听过”、“没听过,但听说过”,这两类回答占了大多数。日前,第四届热派音乐节在吉林大学举办。每天9小时,持续两天,26支摇滚乐队轮番登场。不同风格的摇滚乐冲击着听众耳膜,现场像是一个沸腾的麻辣火锅,热气一直扩散到体育馆外。

    “我敢说,在东北只要玩摇滚的,都听说过热派。”音乐节主创之一陆通对此很自信。两年时间、四届音乐节、现有的影响力,是最初没敢想的。从吉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毕业的陆通,从大一就开始组乐队、玩摇滚。因为玩摇滚,陆通先后结识了校友戴齐和石瑶。

    平时,校园乐队常在校内各类晚会上扮演暖场的角色。“玩得好的乐队,也就毕业时办个专场。”当了多年乐队主唱的陆通和戴齐觉得,能让校园乐队好好演一场的机会太少,何不邀请校内各乐队一起办个专场?

    从有想法到音乐节开幕,用时一个月。联系场地、邀请乐队、租音响设备、在网络和校内进行宣传……最终,一场有11支校园乐队参加,历时6小时的免费摇滚音乐会,吸引了700多名观众。

    陆通和戴齐发现,很多校园乐队自娱自乐,但“存活”能力比较差。还有些优秀乐队,因为后继无人也散了伙。一场青涩和匆忙的摇滚音乐节后,很多同学告诉他们:“这是好事,应该办下去。”于是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们觉得,应该把“热派”办好。

    三个人在吵吵闹闹和不断磨合中,办起了吉林省内最大的校园音乐节,成立了热派工作室。“陆通细致而理想化,石瑶很感性,而我是个急性子。”戴齐说,因为性格迥异,三人没少吵架。最严重的一次分歧,是讨论“热派”的方向。

    今年年初,在筹备第三届音乐节时,戴齐和石瑶提出邀请职业乐队参演,校园乐队可以学习和借鉴,并尝试售票。但在陆通看来,“热派”要成为一个纯粹的音乐平台,保持校园气息,不应该赚钱。最终,三人妥协的结果是:邀请职业乐队,免费放票。

    前三届音乐节,筹备的花费在4000到7000元不等,都由他们自己承担。但随着音乐节规模变大,一味往里搭钱,很难长久。刚结束不久的第四届热派音乐节,职业乐队占到了邀请乐队总数的一半。场地也从最初容纳几百人的报告厅升级到几千人的体育馆。此外,专业的舞台布置、更好的音响设备等,一系列花销要7万多元。“钱由陆通爸妈慷慨解囊。”戴齐调侃道。

    筹备期间,工作室外联组在校园周边找到一家酒店赞助,解决了外地职业乐队成员的住宿。“热派”还通过一家国内知名的音乐众筹网站募集资金,一个月时间筹到了37000多元——这是校园类音乐节在该网站募集资金数额最大的。与此同时,工作室还制作了系列“热派”纪念品,T恤、帽衫、吉他拨片、明信片等,在音乐节前开始销售。

    “热派音乐节”每年春、秋季各举办一次。从第三届开始,除了“三人帮”外,还有20多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其中,分为设计组、编辑组、策划组、外联组和乐队助理组等。

    以往校园文艺活动大多是晚会,形式不外乎歌舞、小品或是话剧等几大类。摇滚音乐节对大学生来说,相对陌生。石瑶清楚记得,第一届音乐节时,只有一小部分观众站起来和台上乐队一起互动,剩下的则坐在座位上不知所措。所以,每次音乐节前,“热派”编辑组会通过微信公号、微博等途径介绍参演的各支乐队、摇滚文化以及在现场如何文明地互动。    

    吉大“脉搏”乐队已连续4次参加热派音乐节。队长吴桐说,“热派”是给喜欢摇滚的大学生一个玩的平台,也让校园乐队多了互相切磋机会。第三、四届都被“热派”邀请的职业乐队“潜逃”,尽管没有演出费,还是愿意参与。他们说:“摇滚乐属于年轻人。希望为此贡献一点力量。”

    现在,“热派”有了倾力支持它的职业乐队、热情报名的校园乐队和一拨忠实粉丝。最近,陆通辞了工作,专心做摇滚和热派工作室。在读研究生的戴齐和石瑶,则选择把学业和爱好分开。“热派”下一步如何发展,是目前三人正在思考的。

本报记者 王培莲 通讯员 齐茗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2月02日 09 版

人人都有屏社交依赖症?
莫言手稿《苍蝇·门牙》撤拍回“家”
刘媛媛:唱《国家》,听民声
孩子都爱唱《小苹果》?
麻辣“热派”:大学生自创摇滚音乐节
罗丹“思想者”等139件法国名作来华
最长贺岁档
网络热词被禁
“国际张”争议
“乌青体诗歌”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