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有一个深受青少年欢迎、知名度很高的公益品牌——伊春希望工程。“这几年,希望工程一直是我们服务青少年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我们在不停地探索、实践、改进、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将伊春希望工程打造成了贴心、精细、透明、具有林区特色的公益项目,现在的伊春希望工程已经成为一个林区的孩子们想得起、找得到、帮得上的给力工程。”伊春团市委书记申勇说。
“我们的公益项目不是一拍脑门想出来的”
伊春希望工程是黑龙江省少数建立地市级贫困学生信息平台的公益组织,官方网站录入的1600多名贫困学生信息精确锁定林区的贫困青少年群体。团市委针对不同受助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其量身定做了多种公益项目。有针对贫困高中生的“大正奖学金”、“禅明奖学金”、“希望之星”奖学金,有针对贫困初中、小学生设计的“希望工程春晖行动”、一助一结对、“希望工程1+1”助学金,有为黄金地段商户零散捐款设计的“爱心助学捐款箱”,有针对贫困大学新生设计的“希望工程圆梦行动”。
“我们的公益项目不是一拍脑门想出来的。”申勇说,“在每个公益项目研发之前,我们都经过深入调研,真正掌握孩子们的需求。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靶向设计,取得了良好效果。”2014年年初,团市委对全市各县区的留守儿童进行实名制统计,掌握了第一手数据和需求资料。调查中发现,多数贫困留守儿童冬天都穿亲友提供的二手棉衣,孩子们非常渴望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新棉衣。为此,团市委为这个受助群体设计开发了“希望工程暖冬爱心行动”,通过慈善义演、社会动员、政府购买公益项目等方式为伊春市1782名留守儿童捐赠了价值40万元的558套暖冬爱心包(帽子、围巾、手套) 和1224件全新优质的爱心棉服,实现了本地区贫困留守儿童的全覆盖,社会参与度极高,评价反响极好。
2014年4月,团市委对全市的各中小学校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全面了解各学校的援建需求。针对学校课外图书老旧的问题,团市委专门引进了“圆梦连连看,你关注我捐书”、“请孩子读本书”公益项目,为全市9所小学捐赠了3000本全新的课外图书,为全市所有高中的400个班级捐助了1年的《读者》杂志。针对林区外教资源缺乏的现状,积极和国际公益组织埃塞克(哈工大)志愿服务队合作,在伊春市乌伊岭区开展英语夏令营活动,引进20多名外教和翻译,为林区的青少年带来原汁原味的英语体验。
“圆梦行动”中的家访
每年7月,伊春市各所高中的贫困高考生都会听到老师讲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不要担心学费问题,只要大家考上大学,共青团就会提供很多类型的奖学金帮助你们圆梦大学。”这位老师所讲的就是伊春希望工程的品牌项目“希望工程圆梦行动”。
伊春团市委于2006年启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以来,经过8年的耕耘,捐款额从最初的一年5位数逐年飙升至现在一年7位数。捐方来源从最初单纯的对上争取,到现在的全社会各行各业集体和个人主动参与。截至目前,共筹集善款723.7209万元,资助了1741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实现了所有符合申报条件的贫困大学新生全部获得资助。这样的覆盖面和资助力度让“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成了林区孩子们心中的明星公益品牌。
据伊春希望办的工作人员介绍,为确保奖学金能够用到真正贫困的优秀学子身上,团市委在今年7月的“益起来·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中首次启用100%家访战略,对全市280多名奖学金申报者逐一开展实地家访核查工作。
“为了真实了解孩子们的情况,避免工作中出现一言堂,我们在家访工作成员的组成上下足了心思。”申勇说:“我们的家访小组由团市委机关干部、大学生志愿者、高考生志愿者、新闻媒体和基层团干部组成,确保了家访工作公平、公正。”
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如实收集、掌握每个申请学生家庭的具体信息,从吃、穿、住、用各方面综合记录贫困程度,通过“看、问、听”的形式对申报的贫困生家庭作出评价,并为团市委审核、排查贫困学生收集整理了4000多份图片及影像资料。奖学金评审会经过综合比对和筛选,最终奖学金申报者中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在伊春电视台、《伊春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公示。
“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希望工程打造成林区青少年的贴心工程,这些寒门学子需要的不仅是奖学金资助,他们更需要亲情陪伴和精神层面的关怀。”申勇说。
据介绍,去年伊春团市委联合中国移动通信伊春分公司为300名申报“中国移动·林都学子”奖学金项目的贫困大学生每人赠送一部手机,免费办理了手机卡并赠送了410元的电话费。在为贫困大学新生提供物质支持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解决与亲人沟通的问题。今年8月,团市委、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创新开展了“游家乡山水、话青春梦想”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带领今年的贫困高考生免费游览美溪回龙湾景区、参观伊春森林博物馆。中秋节前夕,团市委、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又新开发了“希望工程周末影院”公益项目,带领伊春区的87名留守儿童到大地影院观看卡通电影《洛克王国》,并为孩子们捐赠了价值4000元的电影票、2000多元的中秋节月饼、苞米花和饮料。
“我们一捐就是12年”
近两年,受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影响,各类公益组织的捐助渠道有所萎缩。为了应对此种形式,伊春希望工程在开拓捐助渠道上下足了功夫,在不断挖掘本土资源的同时,也和省、市两级公益组织、媒体跨界合作。
“在努力募捐的同时,我们积极对上反映情况,为林区贫困孩子争取更多的资源倾斜。”申勇说。
“自2013年起,我们就尝试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去操作公益活动,效果很好,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申勇说,对于每一个助学公益项目,团市委都会拿出具体的预案和分工,详细规定公益项目的覆盖范围、捐助来源、工作步骤、完成时限、人员配置和执行宣传要求,对于同类型的奖学金发放仪式采取标准化操作,这些做法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保证奖学金发放的公正合理,团市委设计了学生自主申请,校内初次公示,学校团委上报,街道、社区证明,县区团委把关,市级团委抽查家访,评审会议议定,新闻媒体公示,现场组织发放,网上发布信息的十项环节。这十个环节,一环扣一环,确保了各项奖学金发放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伊春希望工程能发展至今,关键在于它的背后有一群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团干部。
今年年初,1200多件暖冬爱心羽绒服从广州发到伊春,团市委全体机关干部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下将近30包货物分拣卸车,又按照尺码单花了4个小时为21个县区、40多个学校进行分拣打包。
在伊春希望工程募捐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呼吁别人捐,你们自己捐不捐?”每当听到这句话,团市委的机关干部都很骄傲地说:“我们捐,而且我们一捐就是12年。”团市委自2002年起,坚持每年开展机关干部与区第三中学贫困学生“一助一”助学活动。每年新学期开学、节假日团市委的机关干部都会为结对的学生送去助学金和慰问品。12年来,共结助学对子108对,累计为贫困学生捐赠助学金7.2万元,捐赠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折合金额1.59余万元,帮助64名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尽管机关的团干部持续转业,但对区三中贫困学生的资助没有中断,有一些学生在团干部的资助下已考入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名牌高校。
姜锐 本报记者 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