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各类青年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已成为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普通群众聚集联络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这些组织有的自娱自乐、服务群体内部需求,有的投身社会、开展公益服务,有的实践社会责任、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它们在引领青年文化、满足青年需求、扩大社会参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团沈阳市委调研发现,许多青年社会组织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以及非营利性、活动自治性等自身特征,在日常的运营管理中存在着组织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松散;有效资源不够丰富,资金匮乏;人员组成不够稳定、活力不足、缺乏长远有效规划、发挥作用有限等诸多问题。
因此,团沈阳市委今年年初联合民政局等8个部门,共同举办“创·公益”2014沈阳市公益创投大赛(以下简称创·公益大赛)。大赛以公益为切入点,切实整合各方社会组织的资源,分别用资金、智力、宣传等方式,为青年社会组织解决困难、搭建发展平台,全市171家青年社会组织共申报205个项目参加大赛。
团沈阳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的思想价值观更加多元,业余活动的选择更加多样,各类青年社会组织日益壮大。“创·公益”大赛提升了公众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认知,进一步发挥了共青团在青年社会组织同社会之间联系沟通的枢纽作用,协助党委、政府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社会公益组织面临“成长的烦恼”
“救援队成员包括工程师、老师、医生、老板,我们喜欢户外运动。慢慢地我们就利用丰富的户外经验帮助别人,去做公益。”沈阳蓝天救援队队长李云峰介绍说,有着近1900名志愿者的沈阳蓝天救援队已成立3年,救援队从事沈阳城市定向保障、沈阳市民自发步行突发事件医疗保障、库伦沙漠越野赛事保障等工作,曾参与过国际、国家级特大灾害事件救援,如菲律宾台风、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
但是,作为一支非营利性的为公众服务的团队,沈阳蓝天救援队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随着团队的日益壮大和救援任务的多元化,对救援器械及相关人力物力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使得沈阳蓝天救援队面临严峻的资金紧张问题。由于公众对他们缺乏了解,在救援过程中,他们也常被误解。
李云峰说:“救援现场心灵震撼,公益的事只有坚持去做,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要让更多人认可我们的付出与努力。”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社工关爱服务项目是由“利州扶贫”发起,项目通过爱心辅导班,让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生活障碍化解、情感沟通、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帮助,增强群体成员的合作意识,提升与新伙伴的交往潜能。
该项目负责人江菲称:“我们开展的活动有课后辅导、数字教育、减防灾讲座,目的是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中。也许我们太平凡,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每一滴公益的水滴汇聚到一起,必将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浩瀚波澜。”
生生不息传递公益能量
为帮助这些青年社会公益组织应对成长的烦恼,团沈阳市委自今年年初开展了“创·公益”大赛。
历时5个多月的项目申报、初筛、评审,大赛最终从205个项目中评审出100个项目进入到项目评审会环节。通过由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代表、慈善活动家、捐赠人以及相关社会人士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确定了本次大赛的35个获奖项目。
这些获奖项目涵盖V爱驿站、关爱行动、支教服务、绿色环保、文化公益、就业创业、新公益项目等七大类别。包括“V爱新媒体”志愿服务项目、“点亮星光”关爱自闭症儿童项目、“劳模大集”、“雨露计划”、“关爱母亲河,青年在行动”、“萤火虫书舍”、“变粪为宝”等项目。
“创·公益”大赛将对这些获奖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帮助项目落地实施。同时大赛组委会为每一个获奖项目都对接了项目导师,邀请了审计、会计、创投专家和捐赠人作为项目专员跟踪项目实施进展,定期考核活动内容、费用使用情况等,来帮助他们、引导他们顺利完成项目。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社工关爱服务项目”也获得此次大赛的一等奖。负责人江菲认为:“‘创·公益’大赛是对有志青年的鼓励和支持,能给人斗志和方向,让我们在寻梦的路上永不迷失。”
“乘坐地铁的时候看到了‘创·公益’大赛的宣传片,作为一名大学生,第一次了解了公益创投的理念,在心里萌发了参与公益项目的想法,以前社团就光有想法,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通过大赛我们找到了做公益项目的方向。”沈阳城市学院大一学生刘鑫说。
构建以团组织为“枢纽”的青年社会组织网络
“‘创·公益’大赛进一步推动了青年社会组织工作,加大了对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的扶持、服务、培育和引导力度,铺设了一条青年社会组织建设发展的快速干道。”在“社区公益医疗服务”项目导师赵阳看来,本次大赛的举办为青年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提供了有效帮助,增强了公众对公益事业、公益理念的认知,促进了公益项目的针对性发展。
事实上,“创·公益”大赛的受益者不仅仅是项目团队,更是所有的青年社会组织以及项目的受益人群。团沈阳市委通过探索支持青年社会组织运行公益项目科学化、常态化发展的工作机制,为青年社会组织提供公益项目启动资金与智力支持,搭建公益服务平台,推动企业或基金会与社会组织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了对公益项目的有力扶持,最终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团沈阳市委志工部负责人李霞称,大赛增加了公众对于社会组织和公益项目的了解,凝聚青年社会组织,打造了精品公益项目,加强了公益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团沈阳市委探索建立了联系、服务、引导、协同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搭建青年社会组织协同平台。
下一步,团沈阳市委将继续推进社会组织、社区驿站、青少年民生事业及社会整体动员相结合,壮大一批创业型社会组织典范,聚合青年社会组织,并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扩大青年社会组织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实现社会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据李霞介绍,团沈阳市委将重点扶持、培育和孵化一批运作规范、影响广泛、引领示范的地域性、行业性、功能性“二级枢纽”青年社会组织集群,同时致力培育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队伍,积极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主动参与配置政府资源为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提供集约式服务,组织发动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团市委还将构建以团组织为“枢纽”的青年社会组织网络,增强共青团组织在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群众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搭建党和政府与青年群众畅通无阻的联系沟通渠道,诉求表达渠道和管理服务渠道。
本报记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