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电视剧《青年医生》剧组就剧中出现的常识性错误发表致歉声明,引发网友讨论。有人认为剧中的医学术语使用不严谨,容易误导观众。也有人认为,电视剧属于艺术品,没有必要过于苛责。行业剧(以某个职业为全剧核心内容撰写剧本并深入该行业摄制的电视剧类型——编者注)是否应该具有专业性?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209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9%的受访者认为目前行业剧的专业性不足,52.2%的受访者表示行业剧有科普功能,不专业会误导观众。
受访者中,00后占0.2%,90后占5.8%,80后占36.6%,70后占36.5%,60后及以上占20.9%。
57.9%受访者认为目前行业剧的专业性不足
调查中,24.3%的受访者经常看行业剧,45.6%的受访者有时看,23.5%的受访者偶尔看,6.5%的受访者基本不看。
“剧情无趣且严重脱离实际。专业人士觉得瞎掰,非专业人士觉得无聊。看了两集就不爱看了。”80后苏思齐如此描述她对《青年医生》的感受。她认为,国内的医疗剧专业性不强,不能吸引人持续看下去。“相比之下,《心术》已经算不错的了,节奏控制得不错,对医学知识的讲解也显得比较专业”。
受访者看过哪类题材的行业剧?调查显示,警匪剧、医疗剧和律政剧位列前三,分别占78.5%、59.6%和53.2%。接下来是商战剧(43.5%)、航空剧(25.4%)、时尚行业剧(24.8%)和传媒剧(21.7%)。
很爱看电视剧的王佳宁认为,近几年国产行业剧的水准有所下降。“以前看《重案六组》时,每个镜头都看得很仔细,观察其中的细节,猜测谁是凶手。心情也随着剧情的推进变得紧张起来。现在的行业剧在情感戏上着墨过多,剧中角色的专业性被弱化,有时还经常出现常识或逻辑错误”。
目前行业剧存在什么问题?调查显示,57.9%的受访者认为是专业性不足,55.3%的受访者认为是前后逻辑不通,51.0%的受访者认为情节过于戏剧化,48.1%的受访者认为剧情冗繁拖沓,39.1%的受访者认为是题材无新意。
86.8%受访者认为行业剧应更具专业性
行业剧是否应更具专业性?调查中,86.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11.2%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仅2.0%的受访者认为专业性不重要。
爱看医疗剧的武卓文认为,目前一些医疗剧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剧也提倡医务人员应该多进行人文关怀,多关心病人的心理,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这一点还是可取的。至于专业性,我不是太在乎”。
王佳宁则认为,行业剧是观众了解某一行业的窗口,具有科普的性质,如果专业知识有错误则会对观众形成误导。“没有专业性的东西,那还叫‘行业剧’吗?”王佳宁说。
调查显示,57.3%的受访者认为行业剧应该追求专业性,不能有常识错误,52.2%的受访者认为行业剧有科普功能,不专业会误导观众。也有16.8%的受访者认为电视剧是艺术品,不应太苛责,27.9%的受访者认为行业剧好看就行,不必较真。
编剧徐萌认为行业剧应该更加专业化。“像医疗剧有很强的专业壁垒,创作人员不深入了解医疗行业没法拍,而了解之后就需要用戏剧语言表达出来,让观众看明白。创作人员实际上就充当了专业化的角色。”徐萌认为,行业剧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剧,普通的场景很难凸显从业人员与普通人的区别。“比如医生,只有在他的职业角色里才能凸显救死扶伤的精神。从这一角度看,需要创作团队深入学习。编剧、制作、演员等各个环节都应更加专业化”。
70.3%受访者建议创作人员实地体验,力求真实
行业剧如何才能更专业?调查中,70.3%的受访者建议创作人员实地体验,力求真实,53.8%的受访者建议编剧多走访行业内人士,44.9%的受访者希望建立专业人士审核机制,35.4%的受访者认为应为优秀行业剧提供更多资源支持,31.0%受访者建议边拍边播,慢工出细活,26.9%的受访者建议导向上注意传播行业人士的敬业精神。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认为,对影视剧在专业性、知识性上的错误,创作者应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导演和编剧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不应成为创作者弱化专业性、知识性的借口。剧组在电视剧播出前可以委托相关行业人士进行把关,确保在专业知识上不出现低级错误,并力争通过剧作普及正确的专业知识”。
徐萌建议,拍摄难度较高的行业剧可以采取周播模式,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错误检查和纠正。同时可以培养专门的行业剧创作人才,让更多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青年参与到行业剧创作中,形成一个行业剧的产业链。使各行各业的生活有秩序有体系地介入传播系统。
唐远清进一步建议,作为电视剧行业的主管部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行业题材所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对行业剧的专业性、知识性层面的问题进行干预。“比如卫计委、司法部可以对医疗类和律政类行业剧的创作,提出一些建议和参考,避免行业剧在创作初期就产生专业知识错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