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青年报的缘分,还得从上世纪50年代初说起。
1951年7月,我考入了江西省萍乡市师范学校。当时,新中国才成立一年多,虽然物质生活很艰苦,但人们都奋发向上,工作热情十分高涨,特别是广大青年,在当时报纸刊物很少的情况下,十分渴望吸收新思想、新知识。
那时恰逢《中国青年报》创刊不久,虽然经费紧张,但学校还是为每个班级订了一份中青报。这份报纸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每天教室后面的报架前读者总是“络绎不绝”。
当时的中青报只有4个版面,但文章质量很高,内容也很丰富,是同学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喜欢看书的我对中青报更是爱不释手,只要有空,每期都要从头看到尾。从此,中青报便成了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1955年从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萍乡市芦溪中心小学工作。学校规模较大,有30多个班,青年教师也很多,可当时学校所订阅的报纸只有《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和《中国少年报》,并没有中青报,这让我和其他一些年轻老师有些失落。后来经过商议,终于以团支部的名义用团费订了一份,我们又能天天看中青报了!
1964年,我被调往萍乡市第二中学工作,担任学校团组织的负责人。于是我又建议学校为每个班级订一份中青报,这项举措受到学生的欢迎。天天看中青报已经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因为它是我开展团的工作和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力助手。
一晃几十年过去,工作了42年的我,终于退休了。没有工作上的牵挂,我有了足够的时间读书看报。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成了我每天必去的地方,中青报等报刊是我阅读的首选。
2011年,我和老伴儿被儿子接到深圳生活。初来乍到,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我有点不适应。虽然有书报阅读,但报摊上买不到中青报,让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在北京工作的外孙女知道这事后,通过邮局为我订阅了一份中青报。当我再次看到中青报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看中青报成了我生活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其中的“冰点周刊”、“文化周刊”、“阅读周刊”、“今日出击”等专版、专栏,我都要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成了我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
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到今天,中青报已伴我走过63年的人生旅程,今后我还要与它为伴为友,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作者系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中学退休教师)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三届)暨读者总动员”活动正在进行中,读者可参选6种类型金牌读者,亦可围绕《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关注”和“全媒体转型”两个话题贡献智慧,参与读者总动员。活动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活动专题查看,或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微信公号。参选材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