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西的东升镇,远离中关村热闹的创业文化,也没有林立的写字楼。你不会将它与创业、商业、科技之类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在这里万千普通的屋宇中,隐匿着一座两层楼的普通楼房。它与周边建筑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因为上面的招牌,你甚至不会多看这座楼一眼。
在这幢屋子里,有一家致力于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服务与推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万向元就是这家公司的主人。而在2009年之前,他的头衔还只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后。
高考那年,他因5分之差与上海财经大学失之交臂被调剂到河南农业大学。就这样阴差阳错,万向元的人生从此与农业结缘。4年后,他成功申请到了南京农业大学的硕博连读。之后,他在清华和美国康奈尔攻读博士后,也都是做与农业有关的生命科学研究。彼时,万向元已经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2009年,万向元归国,他的职业生涯发生了变化。
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去学校谋一个教职,继续安稳地做科研,发文章,带学生;另一条路则是去做产业化,将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与科研不同,产业化研究周期长,不如单纯科研容易出成果。
这时候他发现在美国的一流人才大部分流向了产业化相关的领域,留校做科研的为数甚少。这与中国恰恰相反,用万向元的话说“产业化的人特别少”,更多人喜欢去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也让他见到了市场的需求。
“如果我刚回国时去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当一名教授,应该没有问题,前面的道路我也很清楚,就是要做几个课题、发表几篇论文。但是在企业,我可以开展创新和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以后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而造福于社会,这是件更有意义的事情。”谈及道路选择,万向元如是说。
从2010年开始,政策的大潮亦开始转向。企业逐渐可以申请科研项目,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可以保留体制内身份试水下海,企业的研究人员也被允许到高校兼职任教。总之,市场需要人才。
市场没有让他失望!万向元回国后就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奖誉,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主要农作物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创新团队负责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领军专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高端领军人才、北京市海淀区海英人才等诸多头衔纷至沓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少科研项目。
2012年,万向元联合朋友创立了北京首佳利华科技有限公司,意图将所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与别的创业公司颇为不同的是,万向元没有进行任何融资。他的资金全部由自己投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各部委和各级政府机构给与他的人才奖励资金,这笔钱有近500万,加上先期投入的200万,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倾注到了公司里。
即便如此,能让公司正常运转仍属奇迹。据万向元介绍,北京首佳利华公司目前拥有34名全职固定工作人员,其中有28名研发人员,其中8人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人员具有硕士学位。要留住这些人才,并不容易。他们大多与万向元相熟,亦相信其业界的声望。即便如此,待遇并非是一个能被绕过的问题。
万向元讲,首佳利华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两个领域。一是承接的国家或地方科研项目,这部分项目资金虽然充沛但不能被用来运营公司,只能维持项目自身运转。二是经销有机农产品,代理国外医疗科研器械。第二块是公司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已经达到了近4000万的营业额,500万的利润。他用这笔钱来给员工发工资,改善福利。
这在万向元看来只是权宜之计。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是要做成一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
眼下,万向元致力推进的就是玉米多控不育技术。多控不育技术是综合利用转基因技术、荧光蛋白筛选技术和花粉失活技术等策略,有效地解决玉米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一种受单基因控制的、育性稳定且不受环境影响的特异种质资源)的保持和繁殖问题,从而将隐性核不育系材料应用到杂交育种实践中,大大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效率和杂交制种水平的一种先进技术体系。
万向元介绍,目前该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了1248个多控不育保持系,正在进行不同遗传背景的多控不育系回交转育,预计2016年将实现大面积不育化制种试验。该成果推广应用后,有望对玉米杂交育种和杂交制种体系带来一场技术革命,大大提高玉米杂交育种和制种的效率,有力保障国家玉米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
他曾算过一笔账,一旦这项技术推向市场,每年在中国将创造600亿的经济价值。在他的计划里,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公司未来的盈利点将转向两个领域。一是销售相应农产品,二是销售相应的技术。这也是他认为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公司上市的计划也被提上日程。他预计2015年借新三板为跳板,经过三到五年的磨练在创业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