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1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破解世界性微创手术技术难题

上海“医痴”发明免充气微创手术装置

本报记者 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1月21日   06 版)

    胆石病科大夫胡海,在上海的医生中算得上是一位“医痴”。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年度总结大会上,各科主任都在介绍本科室当年的成绩、手术数量、治疗效果等,唯独他,在短暂的“汇报”时间里一句没提科室成绩,反而谈起了“孙子兵法”。他是不多的几个喜欢在嘴唇上方留下两撇“阿凡提”胡须的医生,认真起来,他总喜欢捋一捋自己的胡子。

    实际上,同行们早就习惯了他的“医痴”作风。上世纪90年代,33岁的他,辞去了上海瑞金医院的工作,跑到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一家乡镇卫生院当起了“村医”。那个年代,留在三甲医院工作是一只“金饭碗”,中央也并未出台什么鼓励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卫生院工作或轮岗的政策。他的这个决定,着实把他的老朋友、原华山医院胆道疾病专家蔡端教授“吓了一跳”,“跑去乡下当医生,什么思路?”

    为了钱?张家港经济条件虽然还不错,但远不能提供比上海更好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为了当领导?图名气?胡海去鹿苑镇卫生院工作,也远远谈不上能有多大发展,甚至连职称评定都成问题。

    至今仍令蔡端等老专家记忆犹新的是,1995年,他们一群上海胆道疾病界的“大牛”卖了胡海一个面子,大家一起到他所在的乡镇卫生院开学术研讨会。会议进行到一半,胡海从主席台上下来,围着专家们落座的讨论席转了一圈打招呼:“我还有两个手术要做,先走一步,开完刀再来。”

    大家后来才知道,这个年轻的家伙在张家港那个乡镇卫生院工作了不到两年时间,总共做了1500多例胆囊微创手术。蔡端当场惊呆了,“一般情况下,每天做4台手术,一周做7天。”这样的手术频率,别说在张家港地区,就是放到上海,都高得惊人。

    最近,这个“医痴”又开始埋头搞起了研究。他发明的“非气腹单通道手术装置”在2014年12月4日被应用在临床。一名40岁男性患者同意成为医生发明的首个试验者,一个软长条状气袋从脐部两厘米的切口处被放置到他腹中的病灶部位,经充气后,为微创手术腾出了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三角柱形通道。

    这个看似简单的装置,却解决了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微创手术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如何既能腾出腹腔内的手术空间,又能避免由此给病人带来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进行微创手术,要进行“气腹”操作。即向病人腹腔注入二氧化碳或氮气气体,以使得腹腔膨胀,为手术操作提供足够的空间。

    但这种方法,对患者心肺功能、腹内脏器血流灌注及巨噬细胞系统的干扰较大,当手术时间较长、气腹压力过高时,会导致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肺血管或肺脏疾病的患者产生一系列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平均动脉压升高、射血分数下降、心指数下降、大动脉血流递减、中心静脉压升高等),增加术中和术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并发症危险,同时也会增加气腹手术与麻醉的风险。

    胡海的发明,避免了悬吊类免气腹装置对腹壁提拉造成的损伤,同时避免了提拉设备对手术医生操作的影响;还能较便利地利用膨胀气袋形成的支架推开腹网膜及胆囊周围脏器,最大限度创建了手术空间。

    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人手术结果显示,他的新发明对腹膜无明显损伤,病理切片显示也无明显炎症发生,较大程度避免了通道以外脏器的损伤。

电脑人脑较量开始短兵相接
上海“医痴”发明免充气微创手术装置
如何避免科技体制改革重走老路
中小学里为什么会有“特权校”
“探月三期”入选2014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
环球教育全新托福培训课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