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用过我们的产品吗?”这是王俊煜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
这位85后身上的称谓有许多:广东省高考状元、北大高材生、前Google产品经理……而他目前最在意的称谓是“豌豆荚联合创始人、CEO”。
当得知记者刚使用豌豆荚不久时,王俊煜开始介绍起他的产品来。“目前我们在做移动内容搜索,主要包括应用、游戏、视频、音乐四个部分。”他进一步解释,“手机上有这么多的应用,得有一个平台让你能够发现新奇、美好的东西。”
豌豆荚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2010年创业初始,王俊煜和他的伙伴们并未想到智能手机发展势头如此迅猛。项目成立之初,豌豆荚以PC端为支点,帮安卓手机用户把应用从电脑下载到手机上。
当时,移动端作为互联网发展趋势广受投资人与业内人士青睐,PC端则不被看好。而王俊煜认为,PC端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体验,并未落伍。他的坚持得到了回报。百度收购“91无线”后,豌豆荚成为仅有的几个独立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之一,并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如果往回看,你会知道不是一步登天。”在PC端上打磨了两年后,王俊煜和他的团队开始将注意力聚焦到移动端。
“这种转变是不易的。”王俊煜介绍,转变之初,团队希望把用户自然地从PC往手机上推。
“我们发现一些用户在手机上装我们的应用,很多时候通过我们的应用装好几个视频类应用,再在这些视频应用里来回地找不同的视频。”这一细节给王俊煜带来了灵感——通过“视频搜索”的产品,将原有的用户从PC端“自然地”过渡到移动端。
虽然实现了用户的平稳转移,王俊煜却并未满足。在他眼里,一块块玻璃制成的智能手机与平板都是“窗口”,豌豆荚要把能够消费到的、更多美好的应用汇聚到这个“窗口”上,进而帮助用户发现更大、更美好的世界,“这就需要去研发很多产品,改变很多用户已经形成的内部或者外部的观念”。
“产品”,是采访中王俊煜提及最多的词。他在新浪微博的简介也是“搞产品为主”。采访之前,他刚刚给员工写了一封长信,对产品通知栏的运营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讨论通知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一个营销的手段还是一个产品功能?用户为什么要点开?我们希望把这些问题想得非常透彻。”
“这样一个小小的通知栏也要您亲自把关吗?”当记者提出如此疑问时,一直笑呵呵的王俊煜露出严肃而认真的表情:“这不是一件小事。”
不仅仅是产品,在对待公司的发展方向与规划时,王俊煜也显出审慎而负责的态度。当大家都在讨论互联网是“得屌丝者得天下时”,豌豆荚开始意识到,越来越多人,尤其是80后、90后对生活品质、内容品质是有追求的。“这是我们做得最对的判断。”王俊煜语气笃定,“这样的判断一方面是我们的信念,一方面是基于这4年来我们对用户的了解,是从商业上做的判断。”
正是这样的理念支撑着豌豆荚不断向好而美的方向努力,并在这三四年与巨头的竞争中生存了下来,“而且活得还挺不错”。
根据艾瑞咨询2014年9月的数据,豌豆荚月度人均使用次数达到15.6次,居同类产品第一。“这比第二名高出百分之二三十,我们的领先非常稳定。”王俊煜自信地说。
驱动豌豆荚不断向前的,除了“更大更美好”的理念,还有团队间的“相互支持。”
王俊煜、冯峰和崔瑾被外界并称为豌豆荚的“三驾马车”,分别负责产品、技术和品牌三方面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也知道何时需高度一致,何时需其中一人负责。公司也倡导这样的运营体系。”王俊煜说,“这也比较符合我们开放、轻松、高效的管理方式。”
这样的管理方式也体现在豌豆荚的办公环境中。位于北京东升科技园B楼的办公室可容纳700多人办公。工位之间没有隔板,随处可见的懒人沙发、高脚凳、躺椅将办公区与休闲区有机结合,避免为员工带来更多的紧张感。
而办公区一角的“超级玛丽”游戏房则暗含了“豌豆荚”这一公司名称的由来。“俊煜经常提起,在玩超级玛丽时,达到一定级别会遇见一个豌豆藤,顺着豌豆藤爬上去就会到达一个‘只有金币,没有怪兽’的非常开放的空间,是一种非常舒服且轻松的感觉。”一名豌豆荚员工这样解释。
王俊煜至今还保持着亲自面试应聘者的习惯。“一周面试8人,通过率大概是25%。”面对如此低的通过率,王俊煜解释,并不是自己的标准特别高,而是豌豆荚的文化理念决定了“要找一些跟我们的想法比较像的人”。
虽然办公区域可容纳700多人,但目前只有400多名在职员工。“俊煜在面试时会问一些与公司发展想法相关的问题,不会像大公司那样过于层级化。”一名豌豆荚员工说。
谈及自己创业的经验,王俊煜认为,创业最核心的是“要想清楚创业是为了干什么”。
“我们创业是为了做出一个新的产品,做出一个产品是为了解决现有产品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达到我们的愿景。”他笃信,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也不能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而是“一开始就一定要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