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梁颖放弃了一年一次与妈妈团圆的机会,留在病房里守护一名患有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这个躺在暖箱里弱弱的孩子,仿佛在呼喊我,不让我走”。
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的梁颖,夜里还偷偷抹了泪,“第一次让妈妈一个人过年,心里过意不去。但职责所在,孩子需要我”。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实习的两年时间里,梁颖形容自己“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永远在转。”与病人家属沟通、开医嘱、安排检查、输液,再马上关注下一个病人的情况,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
高考填报志愿时,梁颖选择了3个她眼里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职业:医生、教师和律师。“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医生能治病救人。”于是,一心想要传递正能量的梁颖,成为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儿科班的一员。
小时候的梁颖,大多数的时间和“闲书”相伴,大量阅读让她现在面对专业更有底气,“大夫不仅要懂得开药方,更需要全面发展。多读书让人知识储备丰富,视野开阔。虽然现在课业压力大,但我还是觉得应该多读些‘闲书’”。
她的这种坚持很大一部分来自妈妈对教育的重视。没上小学的时候,她就会一个人跑去新华书店里看书了。这个习惯她保持了多年,上学后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书店,一读就是一整天。
由于户口问题,7岁的梁颖到了入学年纪,却进不了学校。妈妈为了让她入学,四处托人找关系,拜托学校给梁颖一个机会,“什么事情都能推,但孩子上学的时间推不得。”梁颖记得这是妈妈当时常说的一句话。在妈妈的争取下,梁颖进了一所民办小学。
一直把学习当作头等大事,让梁颖从小到大都“特别踏实、规矩地学习。”高中时,她考上省重点中学,通过一轮面试、三轮笔试,又进入由全校前40名学生组成的尖子班。每一个人都那么优秀,梁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一段时间,她的成绩滑坡得厉害,甚至排到了班里靠后的位置,这是梁颖求学生涯中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甚至在分班时有了逃避的想法,“索性选文科吧”。
幸运的是,她的化学老师及时来为她鼓劲儿:“如何选择还是你自己定,但如果你选择了理科,我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你提高成绩。”梁颖乐了,“老师顶着这么大压力都能相信我,我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梁颖开始较着劲儿地努力。
在梁颖眼里,似乎没有什么目标是通过努力无法达到的。高二下学期,为了督促自己每天起得更早,梁颖主动申请每天早上开教室的门。“管钥匙后,我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了,6点不到就已经坐在教室里‘刷题’了。”等同学们来齐了,她已经完成了一天要完成的题量,“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起床后脑子特清醒,成绩进步也非常快,一直到毕业模拟考,我的成绩都保持在年级第十左右。”
这一段跌倒后又爬起的学习经历让梁颖有了很多感悟:“不懂就问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候闷着头啃书本,不如走出来和老师多探讨。”这使她才有了后来面对医学专业繁重课业,也依旧每年成绩都保持在班级前3名的能力。
到了大学,梁颖每年都获得校级奖学金并被评为优秀三好学生,还获国家奖学金1次,国家励志奖学金3次。同时,她还是首都医科大学学生最高荣誉——金奖的获得者。
在梁颖看来,命运有时很讽刺,它拿走你一些,又会回赠给你一些,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卡佩基曾经说过:当大部分人都会放弃时,你要够蠢才能够坚持下去。“我愿意做那个执着的‘蠢人’,因为我坚信成功源于人类的意志力,拥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正如她最爱的运动——耐力跑,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迎接胜利。
有人说梁颖在求学路上一直非常幸运,总能在恰当的时候遇到恰当的人并作出正确的选择,但其实她的幸运是靠努力获得的。
最近,梁颖正在忙毕业设计,月末她将去美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访问。不管身处何处,她总是那个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姑娘。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毕业工作后,能把妈妈接到身边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