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晚,北京白领女孩陈芃(化名)在微信朋友圈“秀”了几张精致的美甲图片,并写道,“约的河狸家上门美甲,超级方便”。“河狸家”是一个提供上门美甲服务的手机应用(APP),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成都5个城市开通了服务,像陈芃这样的用户为这个APP的迅速发展贡献了不少“柴火”。两天后的1月15日,“河狸家”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宣布,仅1月15日一天,通过“河狸家”下单的定单量已超过7424单,订单金额超过106万元。媒体此前报道称,这个推出还不到一年的APP目前估值已超10亿元人民币。1月17日,“河狸家”在微博上发布信息称,其平台上收入最高的美甲师日薪过万元。
这样的片段,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标本切片”。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移动互联网的巨大能量——它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创业者的商业模式,改变了务工者的工作模式,打破了行业的既有模式,用一个个令人咋舌的纪录刷新着人们的想象。
正如被誉为“互联网女王”的著名互联网分析师玛丽·米克尔断言的那样,“移动互联网将使未来世界的一切被重新想象”。
被重新想象的一切
从理论上讲, 广义上的移动互联网,指的是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狭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则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
也许你不太确定“改变”是从哪一刻开始的,但我们的生活确实被可移动的互联网改变了——
早晨睁开眼你的第一件事情,可能不是刷牙洗脸,而是拿起枕边的手机,刷一遍微信朋友圈,看看新闻客户端最早推送的一波新闻。当然,这些事情也可以在马桶上完成。
上班路上的公交车上或地铁里,“低头族”们拿着各自的移动设备,刷刷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新闻或者电子书,又或者看一集头天晚上缓存好的电视剧。
每隔几分钟,你会拿起手机,刷一次微信朋友圈,然后点赞或评论。
打车不再只有在寒风中招手这一个选择,你还可以拿起手机动动手指,召一辆出租车或是“专车”在楼下等你。
到一个陌生地方,你不再担心人生地不熟,有“百度地图”就能找到对的路,有“大众点评”就能找到附近最火的馆子。
去商铺购物付款,你可以刷“支付宝”二维码,无需动用钱包。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归结起来,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和分享信息的路径,同时也给娱乐、通讯、媒体和商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式。
中国从后发到与世界同步
在《2014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玛丽·米克尔专门辟出一章论述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崛起”,在她列举的实例中,就包括中国的微信、滴滴打车等移动应用。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崛起,首先体现在用户规模上。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8月公布的最新《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互联网网民总数的83.4%。其次,中国移动互联网已经从“后发”的“模仿阶段”,快速发展到与世界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同步”的阶段,甚至开始步入引领创新潮流的阶段。
互联网咨询公司易观国际首席分析师李智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2003年到2004年,人们在手机上可使用的移动增值服务,可以视作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开端。“这一模式最初是从日本学习过来的。那时候,人们可以使用彩铃、彩信等服务,用户也可以使用手机通过wap上网。但这一阶段的移动互联网是比较封闭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运营商”。
情况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2007年1月9日,苹果电脑公司首款智能型手机iPhone横空出世;当年6月,苹果公司为移动设备所开发的操作系统iOS的第一个版本也正式发布。2007年11月,谷歌公司推出的安卓(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面世。移动互联网开始在美国硅谷兴起,世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波发展浪潮。“iPhone这种模式出现后,运营商被甩开了,移动互联网的主导者不再是运营商,移动互联也真正从封闭走向开放。”
2009年,iPhone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当年,中国3G牌照发放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声春雷,从2009年到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发展“大爆发”时代。李智说:“这一趋势从App Store(苹果公司官方应用商店)和安卓市场(HiMarket,中国国内最早最大的安卓软件和游戏下载平台)的APP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可以说,从第二阶段起,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就已经与世界同步了。”
中国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创新领袖
2011年、2012年前后,随着以小米手机为代表的千元智能机的崛起,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在中国大幅上升。2013年到2014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步入重要转型期,并开始逐渐立于世界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前沿。这其中,有几个标志性事件。
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旗下产品微信推出“微信红包”应用。2014年春节前后,微信上的“抢红包”热潮刷屏,成功地让移动支付深入人心。
同样是在2014年年初,手机打车应用“快的”和“滴滴”开启了持续大半年的“烧钱”大战。这两家公司通过大量向用户和出租车司机提供补贴奖励的方式,快速占领市场,成为移动互联网向线下各行业全面渗透的典型例子。
2014年年底,基于地理位置提供社交服务的移动社交应用“陌陌”在美国上市。不同于新浪微博、阿里巴巴等有传统PC互联网背景的互联网公司上市,这是中国第一个纯做移动互联网起家公司成功上市,对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言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这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也印证了玛丽·米克尔所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商务创新领域的领袖。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领袖’,是由自身国情和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李智说,“中国PC互联网的普及率低于发达国家,许多乡村和偏远地区还没有接入PC互联网,但手机已经在乡村和一些偏远地区广泛普及。因此,移动互联网直接绕过了PC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实现了‘弯道超车’。这为移动互联网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比如在移动电商领域,由于中国的实体零售体系并不完善,因此移动互联网可以弥补实体缺位的需求空白,从而快速发展。”
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新机会
2007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成,给美国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那么,移动互联网是否能为中国带来类似的发展契机?李智认为很有可能。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在于可以随时集纳更多用户数据;而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实质上争夺的就是数据。谁掌握了移动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数据。掌握了越多数据就越能理解用户,这些用户数据反馈给行业后,可以更好地解决行业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移动互联网发展可以助力各个行业的发展,为各个行业创造新的增长点。”李智说。
当然,移动互联网引发的“故事”不仅仅在中国上演。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科技创新中心主任达雷尔·韦斯特指出,移动互联网经济正在世界范围内创造就业并带动发展。以美国为例,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估算,美国在4G技术上的投入,有望在2012年~2016年间为美国贡献730亿美元的GDP,并创造37.1万~77.1万个新的工作机会。
移动互联网的影响还可以更深远。它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还可以通过重塑教育、医疗和政治参与的方式等形式,给欠发达地区的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想象空间。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2014年5月曾发布一份报告称,到2014年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将达到23亿,其中55%为发展中国家用户。
达雷尔·韦斯特指出,移动互联网正在缩小“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信息鸿沟。由于相对较低的成本以及无处不在的连接,经济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族群和生活在欠发达国家(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获得信息、完成学习、参与数字经济,甚至获得移动医疗。这些人群也可以分享技术革命带来的好处,以此获得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发展。有数据印证这一观点:英国调查机构“全球互联网指数”(Global Web Index)在一份报告中称,在发展中国家,46%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利用移动互联网获得职业发展,而在发展中国家,将移动互联网用于学习目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用户的将近两倍。
玛丽·米克尔在2014年的报告中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重塑”正在继续。事实确实如此——你我都身处浪潮之中。
本报北京1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