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2月0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随意翻读

心安即是家

刘荒田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2月06日   11 版)

    宋晓亮的新书《永不消逝的第一眼》(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最大的特色是“真意”洋溢,即,对当下人生际遇的真诚描述。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宋晓亮上世纪80年代随丈夫来到美国。沉重的家国情怀,两头不着岸的彷徨,人生定位的混淆,身份认同的割裂,是连根拔起的新移民初期所必然经历的。如果说,她3年前出版的《心的驱动》着力表现的是“落地生根”的过程,那么,新著则聚焦于剑及履及的“日常”。

    这里,有《田园牧歌种菜乐》所表现的细心经营家园:“春起,开始翻地,然后用耙子耙平,有待播种。动手育秧,买最好的土,分装在小塑料盒里,把黄瓜籽和豇豆种一一埋在里面,然后定期洒水。为防动物偷吃幼苗,菜地四周至少要围上二尺高的铁丝网。”有对洋朋友55岁那年因脑溢血去世的约翰的怀念——“因公司裁员,家累沉重的约翰不得不离开职场,住进父母家。吃饭有了着落,心地善良的约翰一有空儿就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免费给亲朋好友和街坊四邻修电视,手把手地教授老年人如何上网,还不辞辛苦地跑到中美洲的威地马拉去传教,去播撒爱与温暖。终于累倒……他把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心脏跳动在66岁的哥哥的胸膛里……”这里,有对社会的体察——“她本来对‘脸色’颇为敏感,一次和先生去医院体检,年迈的老大姐用微笑递我表格;年轻的小伙子用微笑为我量身高,测体重;中年男子用微笑来核实我的性别;白发苍苍的老哥用微笑扎破我左手的中指尖,吸走半针管血,又用微笑为我擦药‘包伤’;杨柳细腰的小护士用微笑喊出我的排号57;满脸皱褶的女医生用微笑对我详说其查验结果。”于是悟出,“微笑”是共同的“脸色”。

    宋晓亮在美近30年,对这个国度的缺憾岂会视而不见?她的难得之处恰恰在于:看清了,明白了,更珍惜能够把握的人生,更爱世界的光明。她对严冬午夜的忘情咏叹:“是谁,在空气都要结冰的极寒时刻,把双腿插进齐腰深的积雪里,一步三晃地蹚雪前迈?是谁,在香蕉都能冻成硬棍;T恤都能冻成硬板”,“天亮了,邮递员肩背信件包,在一踩一滑的小道上挪动;在无一丝温暖的邮车里转动着冰凉的方向盘谨慎慢开,挨冻遭罪只为你我能及早收到各自的信件。商店开门了;医生上班了;拉货的大卡车上路了;各行各业的维修人员也都一应就位。”她对异国生活的爱,乃是乡土之爱,亲人之爱的延伸。这些她都记述在《一抔家乡土》里。

    她的身边,有“唯一的男友,终生的伴侣”。数十年前那次在北京看戏后,她走进后台,主角对她问长问短,“唯独一个戴着大眼镜的家伙,抱着胳膊,靠着一张木桌,很不在意地瞟我一眼,就把脑袋转一边了。”然后,他们“牵手数十载,走过苦难,越过悲怆,被蹂躏得破碎不堪的心灵,亦涉过人生死亡的隧道,从青春的谷底爬到老来的坦平,他冲锋,我断后,自始至终。”

    陶渊明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瞬间的陶醉。所谓“此处心安即是家”。宋晓亮身处虽刻板平淡却浸泡着爱的生活,并不“忘言”,她要“辨”其真意。一篇篇诚恳、朴素,含京派和洋式杂揉的冷幽默的文字,就是对海外移民生存状态的本真解读。

地铁阅读时代来了
35岁《当代》用文学记录中国
书法“降噪”要从教育抓起
阅读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
大学生微电影节视角独特
心安即是家
《工农兵大学生》讲述50后青春记忆
西北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举办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