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首次北约国防部长会议,2月5日在布鲁塞尔举行。此次会议备受关注的核心议题,是在明确北约“矛尖部队”组成和部署等具体问题上作出决策。这被认为是北约在战略转型框架下落实《战备行动计划》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阿富汗撤军和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北约盟国首脑在2014年9月召开的威尔士峰会上作出了战略转型的重大决定。作为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北约提出了新的《战备行动计划》,并决定组建以“矛尖部队”为核心的快速反应部队。
北约秘书长斯图尔滕贝格在记者会上表示:“此次防长会议就强化集体防御作出了重要决定,将确保我们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拥有一支正确的部队。”根据会议发表的声明,北约盟国国防部长们首次就“矛尖部队”的编制、组成及部署等具体问题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安排——
明确“矛尖部队”的规模和编制。会议决定,“矛尖部队”将主要由一支兵力多达5000人的陆战旅构成,并配备海、空军和特种部队等支援力量。“矛尖部队”的先头部队最快可在任务下达后48小时内奔赴前线,后续部队则最长可在1周时间内部署到位。而在重大危机发生时,“矛尖部队”将得到另外两支更大规模的混成旅的支援。根据计划,建成后的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总兵力将达到3万人。
明确“矛尖部队”的兵源和组成。会议决定,由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和英国作为“框架国”,轮流出兵担当“矛尖部队”的主力,同时联合其他盟国部队共同承担快速反应任务。建成后的“矛尖部队”将是一支主要由北约欧洲盟国组成的多国部队。
明确首批“矛尖部队”司令部和控制中心。会议决定,立即在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6个北约盟国境内建立指挥控制系统和配套军事设施,以支持“矛尖部队”协同指挥、快速部署,以及联合训练和演习。其中,分别在波兰的什切青和罗马尼亚境内设立东北和东南司令部,各自负责指挥部署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和东南欧北约盟国区域内的“矛尖部队”。
据悉,北约预计将在2016年基本完成“矛尖部队”的组建和部署,在此之前,则由德国、挪威和荷兰出兵建立一支北约“过渡部队”,暂时承担快速反应以及“矛尖部队”的筹备和训练任务。
北约防长会议亮出了“矛尖部队”的雏形,但要真正使其成为北约未来的“撒手锏”,可能并非易事。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对盟国的鼎力支持表示兴奋的同时也坦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安全政策高级研究员布鲁诺·雷迪在布鲁塞尔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矛尖部队”的组建至少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经费问题尚未具体落实。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组建如此规模的精英快反部队,并要确保其“行动迅速、打击有力”,必须有一笔庞大军费作保障。冷战后,随着军事威胁的明显下降,北约欧洲盟国普遍大幅度削减了军费开支。尤其是近年来,受债务危机影响,大多数国家的军费开支远远达不到北约要求的占GDP2%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北约最大盟国的美国,虽然是建立“矛尖部队”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设计师,但却既不打算出兵也不愿意出钱。事实上,美国目前独自承担着北约常规预算的75%,早就呼吁和敦促欧洲盟友承担更大责任。斯托尔滕贝格表示,组建“矛尖部队”的经费问题,可能要等到今年6月召开的下一轮北约防长会议上再作决定。
其次,北约欧洲盟国部队和装备,目前仍然主要以应对常规战争为主,缺乏应对舆论战、恐怖主义袭击等非常规作战的手段和具体方案。未来“矛尖部队”所要面临的战场环境复杂多变,亟须提高应对复杂局面、执行多重任务的能力。这对“矛尖部队”的装备、保障和训练、指挥和作战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 北约威尔士峰会决定组建以“矛尖部队”为核心的快速反应部队,主要目的是应对来自东线(即俄罗斯)的威胁;但随着巴黎系列恐怖袭击案发,来自南线的安全威胁骤然上升。尽管在去年10月的一次演讲中斯图尔滕贝格曾表示“北约有能力同时应对来自东面和南面的威胁”,但“两线作战”会不会分散盟国的注意力,从而影响“矛尖部队”的建设,也将成为摆在北约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报布鲁塞尔2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