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怀柔天池峡谷冰冻的池面上,冬训队队员小周换好了高山靴,又将冰爪绑在鞋上,手提冰镐往数十米高的垂直冰瀑走去。身后传来震耳的加油声。
这是2月3日冬训攀冰比赛中的一幕,本次冬训营为全国第四届大学生冬训营,是由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旅游文化实践营的成员社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社主办的。活动历时7天,共有10所高校的138名大学生户外运动爱好者参加,是5届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天池峡谷作为地大的实践基地,具备攀岩、岩降、冰雪技术等登山基本技能的训练条件。“以登雪山来说,最具特色的运动是攀冰,这里每年冬季都会形成天然的冰瀑,实在是绝好的冬训地点。”本次活动后勤部负责人央子说,“冰雪景观也是吸引南方高校同学的原因之一,只可惜今年没有积雪。”
本次训练营分为5队进行训练,每队约20人,由大地社经验丰富的社员担当队长。训练囊括了5个技术项目:攀岩、攀冰、岩降、冰雪技术和户外穿越,每个小队每天只开展一个项目,按天轮换。“很辛苦!”武汉大学负责人程涵感慨,“因为是兴趣社团,我们平时组织的活动比较休闲,大家都是抱着玩得开心的心态参加,这次接触后才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每天的训练至少在7个小时,要系统了解每一个项目的功能、用途、方法、技巧,并且进行实地操作,每晚还要进行小组总结汇报。这让大家充分了解了登山的综合性——拼的不只是体力,还有脑力。“学完了很想去爬一次真正的雪山。”程涵结营时说。
在所有项目中,攀冰成为大家最喜欢的一项。攀冰是在数十米基本垂直的冰壁上利用冰镐和冰爪进行攀爬。除了高山靴、冰爪、冰镐外,攀冰者还要全副武装,安全帽、安全带、绳索等一个都不能少。“攀冰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设备。最开始训练时,我们会让队员只戴冰爪,在坡缓地低的冰上练习。”攀冰教练王强解释。冰爪虽然体积小巧,齿长不到5厘米,却坚韧锋利,只利用这一种装备,就可以实现“飞檐走壁”的梦想。“其实做好不容易,平衡感、重心都要把握得很好。当自己真的站在冰壁上时,那感觉很神奇。”武汉理工大学的高艺珩笑着说,除了刺激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心情,“它给了我自信”。
在冬训营最后一天举行的攀冰友谊比赛上,有62人报名参加,占了总人数的一半。这一盛况不得不让大地社采取紧急措施:压缩闭营仪式,并且限制每人在3分钟内完成比赛。女生组的比赛速度明显要比男生组慢了许多,“攀冰比的是速度,就像跑步一样,男女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生理决定的男女的差距。”央子解释。比赛结束颁奖后,高艺珩并没有获得名次,却一边鼓掌一边笑着说,“再怎么说我也是全国大学生攀冰60强呢!”
冬训营带给这些年轻人的,不仅仅是对户外运动的了解,更多的是超越友谊的情感。由于户外运动的特殊性,登山绳不仅仅保障安全,很多时候队员间的情感都体现在这根绳子上。1队队长唐演回忆,第二天带大家上山讲解连带攀登中的结绳技术。唐演演示了一个基本结绳方法,训练效果很好。为了活跃气氛,他提议让队里隐藏的“高手”站出来“切磋”一下。一个男生立刻自告奋勇“应战”。当大家终于按照“高手”的指导完成复杂的绳结时,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个中国结。如果说,唐演的一根绳上连结的是全队的安全,那么中国结系的就是大家的信任和爱。“比家人还亲。”唐演说,“每天开火做饭本来是分学校做的,结果很多次我们的饭还没做好,我就已经吃7分饱了,都是各队队员拉我去吃的。”其实,每个队所带的食材都是有限的。
“大地社举办全国大学生冬训营的目的,只是利用我们在全国高校中较好的现有条件推动每个参训学校社团的发展,没想到衍生出了这么多没有预估到的效果。”大地社副社长、本次活动的总教练胡进感慨,“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更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胡进表示,希望下一次能够更真实具体、最大化地实现交流的目的,比如,让其他院校有能力者加入冬训营的教练队伍。另外,胡进认为,技术项目方面的成功凸显了营地生活(营地位置选择、帐篷搭建方法、营地活动的管理)的不足,对队员们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样才能让大家更加贴近户外,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户外生活。
短暂的冬训生活结束了,大家对登山以及户外运动的热爱、对新朋友的感情却不会消退。在最后结营合影时,摄像师问,“明年还来不来?”留下的不仅仅是“来”的回音,还有每一个人开怀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