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一条在当时广受舆论称赞和百姓叫好的新政,即“单独二孩”政策。但该政策实施一年多后,却在现实中遇冷,且据人口专家估计,新政遇冷的情况,回暖希望渺茫。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目前中国符合条件生育二孩的单独家庭有1100万户,但全国共有约70万对符合条件的夫妻提出二孩申请,仅占符合条件总数的6%。这一度被媒体称为一次“生育高峰的爽约”,因为此前,卫计委方面对二孩申请量的预计是“每年约200万”。
在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与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共同举办的“面向未来的中国人口研究”暨第三次生育政策座谈会上,与会的50多名人口学者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单独二孩”遇冷事件。
长期呼吁全面放开二孩的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称,“单独二孩”遇冷其实是给相关策制定部门打了一针“清醒剂”,“不是政策稍微放开一些,大家就会生二孩,生育高峰就会出现的。”
顾宝昌早在13年前就与复旦大学教授王丰共同牵头组建了“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并在2001年5月召开第一次生育政策座谈会。当时,这个由全国各地20多名学者共同组成的研究团体是国内最早对生育政策进行集体研讨和反思的民间力量。
这个课题组,从2004年开始就向原国家人口计生委领导递交过《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建议从2005年开始实行“单独二孩”,并从2010年开始向每对夫妇普遍生育两个孩子过渡。
“我们不是胡乱建议,我们后来对甘肃酒泉、山西翼城、河北承德、湖北恩施和广东全省进行了充分调研,发现就算你放开政策,也未必会迎来人口的井喷。”顾宝昌说。
根据国家卫计委最近一次的生育意愿调查显示,全国约有70%~80%,大约9000万育龄夫妻有生育两个孩子的意愿和计划。但实际上,顾宝昌说,有生育意愿,并不等于有“生育水平”——想生和你是不是真的生,不是一回事儿。
实际上,当前二孩政策遇冷的情况,恰恰是学者们在2006年至2010年时对《江苏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的一个“翻版”。当时,学者们在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各选两个县,进行基线调查。被调查对象是4282对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夫妻,当时,他们中明确表示要生二孩的仅有21%,后来实际生育二孩的还不到6%。
2009年1月,学者们针对调整生育政策,出具了一份《再建议书》。26名学者以各自的研究结果为依据,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尽快过渡到普遍允许生育二孩政策”,提醒相关部门警觉“过度追求低生育率”的长远后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说,过去,相关部门把“全面放开二孩”看成是一匹狼,并且担心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旦稍有松动,就引发突发性的生育高潮,“担心’狼’来了。”但在“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并且遇冷后,人们发现,“狼没来,熊却来了。”他把当下的中国人口现状,比作是股市里的“熊市”。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黄文政则拿出了一组此前专家团队对27个省(除山东、广西、新疆、西藏外)区市所做的97次二孩申请数报道估算的结果。结果显示,单独二孩的申请人数呈现逐月减少的情况,从第6个月以后,每天申请人数不到2400人,而此前,在第一、二个月时,每天的人数大约4000人。
根据这一结果,黄文政认为,单独二孩政策,对于目前的超低生育率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有一种观点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二孩遇冷的情况,是由于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很多人不愿在羊年生育。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育龄女性的比例,中国目前实际上是处于“生育高峰期”。未来10年,育龄女性会减少近半数。黄文政说,“如果需要经过两三代人全面放开生育,那么中国生育率才能大致与世界持平,最终稳定下来,那时,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会降至3%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