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五道口的一家咖啡店,记者见到了从实验室直接赶来的李林森。
一个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走出来的农村孩子,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在大三就发表论文被SCI引用,一路高歌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保送研究生。在很多同学眼中,李林森完成了一次彻底的逆袭。
李林森是个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的孩子。家里生活并不宽裕,父母给几个上学的孩子定下了规矩:要想上学就考到市里最好的学校,否则就留在家里帮忙。
那苛刻而冰冷的“规矩”背后,是心酸与无奈。李林森的两个姐姐当年差一点儿考入重点高中,结果,她们本应在学校里度过的青春岁月,变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着两个姐姐每天辛苦地劳作,李林森觉得一家人不能再这样被大山阻隔,他必须考出去,寻找不同于山区里的生活。就这样,好强的李林森考入了姐姐们失之交臂的重点高中,3年后又成功跨过高考大关,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农业大学,走出恩施的大山。
走出大山,新的问题又来了。
一心想到“大连理工”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李林森却考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学习动物科学专业。因为自小喜欢生物,李林森最初对自己的新专业很期待。但是,开学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大相径庭。正如一位专业老师所说,“有的同学来到这个专业以为自己能养大熊猫,结果发现只能养牛养猪。”
在那段时间,李林森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儿,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开始和很多大一新生一样打游戏,上课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根本学不进去。有时候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但总像一根柳树上的枝条,只是随着风向摇来摇去。到期末,李林森猛然发现自己的成绩是全班垫底,看到周围同学取得的各种优异成绩,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能再这样空虚下去了。”
虽然知道自己不能再浑浑噩噩,但他又不能马上找到出路。这时,正好赶上学校国旗班的选拔。这个组织素有“农大第一班”之称。这个选拔过程非常严,训练也很艰苦。最开始400人报名,经过初筛、复试,最终进入国旗班并参加部队训练的仅有50人。李林森坚持了下来,成为50人中的一个。
国旗班的经历激发了李林森。他开始一边学习一边寻找自己未来的方向。一次,他偶然听了挑战杯全国获奖者的讲座,这位同学的优秀深深打动了他,也让他得知实验室的课题本科生可以参加。这又燃起了他对生物的兴趣,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李林森参加了实验室的活动。慢慢地,李林森不仅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而且感到科学研究是非常适合自己的。就这样,他决定参加这个课题组,在实验室大展拳脚。
之后,李林森以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的平台为支撑,开始了在实验室的学习。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指点下,他和另外3名同学开始研究自己的课题。
之前那个整天无所事事的李林森不见了:早上5点半,李林森便开始了国旗班的早训;白天上课,剩下的时间李林森基本都在实验室度过;到了晚上11点,再赶到国旗班参加晚训。回到宿舍常常已是夜里12点了。即使这样,李林森觉得自己还差得远,因为每次他们离开实验室时,实验室马老师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就在这一天天的忙碌中,李林森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了未来的方向,也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大二下半学期,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丁酸可以通过对紧密连接蛋白的积极作用,对肠道损伤起到积极作用,为此写出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要知道,本科生很少有人能写出被世界权威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接着,在“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李林森他们又以前期研究工作为基础,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保送学院研究生。
“其实参加比赛的过程也是在开拓眼界,做展板,做幻灯片,看展板,听报告,和其他学校的同学交流,让自己感受竞争压力。”比赛不但让李林森获得了荣誉和肯定,也让他觉得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获得了更大的动力。
实习生 邢正 本报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