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各级两会,总有一些争议性议案提案在舆论传播上独占鳌头。它们之所以成为传播热点,既因一些代表委员对某些“老大难”问题的奇思妙想,又源于部分群众急于解决问题的期望。固然,借新奇之名,它们可以上头条,但往往因为“剑走偏锋”而淡化了真问题,甚至被指责为哗众取宠。
全国两会上,也有类似有争议性的议案提案,比如,“为保障女性权益,实施家务劳动工资化”;“贪污十万元以上的,可以只判一年”;“设立国家城管局”……今年,全国人大代表程德宏建议花500亿新建三峡船闸,也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因其实施难度大,预期效益不可确定,而受争议。
但是,今年有所不同的是,大家不再动辄以“雷人”给这些争议性提议贴标签了。有媒体评论指出:“有些代表委员的建议有争议,他们关注的问题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有些公众却只顾着跟代表委员个人较劲,而忽视了问题本身的存在。”还有文章说,提案越雷人,就越要理性批判,更不应该把矛盾引向对提案者个人的人身攻击。
的确,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标。对争议提案议案一笑了之,或百般讥讽,甚至围绕个别数据不放手,无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相反,把问题拿出来,就算在处理方式上有点激进,不管争议有多大,也在客观上借助两会这一平台推动了公共讨论。而且,批评一个提议是否得当,不能单看外在表达是否符合公众胃口,也要看内在的逻辑够不够严谨。
如果平心静气地分析争议性提案建议提出的背景,会发现一些建议并非拍脑袋之作,看似雷人,却具有一定技术含量。比如,那个500亿新建三峡船闸的建议,提出者本人就是交通领域的专家,为提出这个建议经过了严密的经济测算,并且有专业机构进行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所以,建议超越公众的认知,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没有踏实的调研来支撑,哪怕是看上去正确无比的建议,也真正雷人。
一些有争议性的提案建议能进入公众视野,也因建议者希望听取公众意见。一旦民间反对意见多,建议者自然也会从善如流。比如,民革中央本打算在关于修改婚姻法的提案中加上这么一条:子女未满10周岁,父母不得协议离婚。这一建议经报道后立刻招致了密集的反对,网友指出不具可操作性,父母可以名义上不离婚实质上分居;专家也认为建议太过具体。很快,民革中央就修改了这份提案,在最终提交的版本中去除了相关表述。
两会不是代表委员圈子里的堂会。公众热议议案提案,也是会场之外的大会,有赞声,有呛声,都是正常。争议之余,切莫把关注转移到不必要的方向,避免沦为争议而争议。有些时候,与其纠结于外在的争论,不如顺着问题的方向,寻找更合理的思路。如果哪一天所有的提案议案都没有争论了,那才可能是大问题。
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