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很惭愧,我作为经济学专业人士,也算从事专业研究吧,看起来也很累。”面对近2000页、在审查前一天才送到代表委员手中的201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草案,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专家委成员张泓铭坦言,自己看得很吃力,很多地方没有完全看懂。
他显然不是唯一有这种感觉的委员。“从那天发了以后我就翻,昨天晚上我也在反复地看,可怎么也闹不明白。”全国政协委员孙庆聚说。虽然有预算说明书,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还是对着不少看不懂的专业词汇琢磨了两天。
太专业、看不懂,拿到手的时间又太晚,这是两会预算草案审查的老大难问题了。今年是新预算法实施的第一年,预算草案从三本变成了八本,讨论时间则延长了半天。可对于大多数代表、委员来说,被称为“国家账本”的财政预算草案,仍然很难读得懂。
“我们知晓太晚。”张泓铭说,他几乎没有时间能够坐下来认真读。
实际上,预算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45日前,将中央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全国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45天,这个被写入法律的数字,保证了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初审权。但人大代表包括政协委员何时能够拿到草案,新预算法并未规定。目前各级人大代表都是在报到后才可能拿到预算草案,这使“读不完”成为常态。普通公民更是无缘得见详细的财政预算报告。
“为什么保密呀?我的看法这个是要对人民公开,要完全公开。”张泓铭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详细的预算报告不应只有代表委员才能看到,很多内容应该公开。他至今还记得上一届全国政协大会时,一位委员在发言时做了预算应该公开的演讲,博得了全体委员的掌声。
此外,张泓铭还认为,虽然预算草案越来越细化,但这毕竟是一个专业性的问题,“不是凭借热情就能解决的”,所以应该成立专门的专家小组进行审查,“成员可以不限于代表或委员,只需要保证独立性即可”。
“附议张委员,我们实在不专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所长吴恩远说。他认为政协和人大成立专门的机构审查报告后,应由该机构进行预算草案审查。如果还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再具体列出来提交到人大和政协,这样效率会高很多。“现在是我们想讨论一些东西,也讨论不出来”。
不过,也有委员表示了其他看法。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阚珂就在小组讨论中表示,全国人大下设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在代表们看到报告之前,这两个委员会已经工作了很久。此外,人大代表中还包括了全国各地的财政厅厅长和发改委主任,这些人显然具有专业知识。
小组讨论结束后,阚珂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进一步解释称,按照中国目前的体制,两会的时间很短,不可能把所有专业问题都拿到这时候讨论,而两个委员会实际上承担了初审的工作。
同样看不懂预算草案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律协副会长朱征夫,则没有谈预算草案本身的内容。他提出,应该考虑理顺审计体制,从而更好地实现对预算草案的外部监督。
“我们现在讲人民当家作主,我觉得,民主最关键的还是在账本里面。”朱征夫说,“你把钱怎么花的管好了,民主就实现了一大半。”
本报记者 刘星 实习生 何林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