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商总局今年第一次参加了全国两会的记者会,直面国内外记者。很大程度上,这缘于去年实施的商事制度改革。
从去年3月1日起,企业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年检改为年报公示,巡查改为抽查。这些改革措施降低了门槛,放松了企业进入市场的管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茅向记者展示了“商事制度改革”的成绩单:从市场主体看,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是1340.73万户,同比增长18%;注册资本(金)22.38万亿,增长了90%。其中,企业383万户,增长了将近50%,注册资本(金)增长了1.02倍;从优化结构看,新增企业中,78%都是第三产业,电子信息、科学研究、软件等现代服务业占了31%;从企业类型看,新增加的市场主体中,94%都是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这意味着,改革以后,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达到1.04万户,平均每个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为539万,比改革前增长了35%。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经过2012年、2013年的下降后,止跌回升,增长了8.4%。
这些新增的小微企业对提高就业率贡献了出乎意料的力量。据工商总局测算,每一家小微企业,用工在7~8人,个体工商户用工在3人左右。现在全国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吸纳就业2.5亿人,实施改革的这一年,增加了3646万人,增长16.5%。
张茅说,这意味着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就业不降反增,这对稳定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大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之后,有不少人担心是否会“一放就乱”,影响市场的正常秩序。张茅承认,改革实施后,的确出现了新问题。比如,因为降低了门槛,个别的投资者不够理性等。
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按照计划,未来将会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松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制,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的具体内容为:进一步推进登记注册制度的便利化,放开企业名称库,优化企业经营范围登记方式,简化企业注销的流程;推进市场准入管理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进“先照后证”的改革,将前置审批的226项中,152项改为后置审批,取消19项审批,21项不再作为行政审批,只保留了34项;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效能的最大化,推进“三证合一”及“一证三号”,即在营业执照上打上工商、税务、质检的三个号码。
目前,共有24个省份在推进这项工作。
“现在一般的注册法定时间是20天,如果‘三证合一’的话,就会减少为5天。”张茅说。
这符合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在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和依托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抓紧建立小微企业的名录方面,张茅提到,工商总局设计了以信息信用监管为中心的市场监管制度。同时,国务院颁布了《企业信息年报公示暂行条例》,要求将企业出资情况以及经营的基本情况在网上公示,任何人、任何企业都可以查到相关企业的信息。
他举例说,现在理论上1块钱可以办公司,但是1块钱办的公司如何经营?大家很难和你做生意。再比如,注册10亿元的一个公司,如果资金迟迟不到位,信用也会受到影响。正是这种信息公示,对企业登记注册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
张茅说,未来将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对港资企业和华人华侨投资的企业一视同仁。
本报记者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