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3月1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面孔

侯欣一:将有违法治精神的东西送入历史

本报记者 张国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3月13日   T02 版)
本报记者 赵迪摄

    当了7年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的许多建言都变成了现实,但他从来不敢居功。

    “很多事情都是大家持续不断推动的。不可能是哪一个人提了个建议,就解决了一个问题。”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多年的履职生涯使他愈发相信这一点。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劳动教养制度被废止的过程中,侯欣一是公认的积极的推动者。每年两会他都递交有关提案,闭会期间也在各种场合发声。很多人还记得他在一次政协委员联组会上的慷慨陈词——那次发言后,不少政协委员找他,要求在提案上联合署名。2013年年底,劳教制度正式走入了历史。

    侯欣一说,这是多少年、多少人努力的结果,是一代代学者、一届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言的结果,自己充其量是补了“临门一脚”。

    对他来说,法学教授的职业和政协委员的平台是相近的:都是尽量将那些现实中、文件里有违法治精神的东西送入历史,捍卫宪法的尊严。

    2014年12月4日,中国设立的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侯欣一度过了“狂轰滥炸的一天”。他像过节一样收到了很多人的祝贺。有记者来到他所在的南开大学校园,跟拍他怎样度过这一天,因为那是“宪法日提倡者的宪法日”。

    那一天侯欣一并没有特殊安排。他像往常一样给法学院的研究生上课,甚至都没有跟学生们提起宪法日——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从2008年开始,侯欣一就在两会上倡议设立“宪法节”,在这件事情上,他是持续关注和推动时间最长的建言者。

    2008年是侯欣一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一年。关于“宪法节”,法学界有关的讨论早已有之,他打算把这个议题带到两会上。他跟同事、同学、同行征求了很多意见,最终决定动笔撰写那份提案。

    提案得到了书面答复。司法部致函对他的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国家早已将每年的12月4日设为法制宣传日,而宪法的宣传是重头戏。

    随后的6年里,侯欣一几乎每隔一年就交一次“宪法节”提案。去年,宪法日真的设立了。宪法成为整个国家的关键词。从官方到民间,举办了铺天盖地的座谈会、庆祝会和宣誓活动。除了收到赞美和祝贺,侯欣一也遇到了质疑:“这东西有什么用?”

    侯欣一说,这是一种法治文化的培养。在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难的不是制度,而是这个民族对法治文化的认同。中国人的骨子里相信道德秩序,不太相信法。要依靠文化的改变,让人们从当年“严打”中的“游街、砍头”的固定思维中,逐渐改变对法律的印象,喜欢上法律。

    他原本的建议就是设立“宪法节”——让这一天真正成为国民的节日,让人们发自内心喜欢和尊重宪法。他还希望,在宪法日这天,可以尝试公民公休而公务员不放假,“彰显宪法对公权力的约束”。

    “一个国家强调宪法,是一个强烈的、积极的信息。”他对记者说。

    作为政协委员,侯欣一的建言并不总会遇到热烈的反馈。他有过很多“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的经历。2008年云南看守所里“躲猫猫事件”后,他开始提议将看守所脱离公安机关,交给司法行政部门,实现侦羁分离。

    “很多冤假错案都是刑讯逼供导致的。”他说,将看守所脱离公安机关,能够解决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刑讯逼供的问题。

    这个提案他迄今提了8年。其间,有主管部门的领导专门到天津跟他沟通。双方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他继续“死磕”。

    有一年,在有高层领导参加的政协联组会上,主持人想把讨论的剩余时间留给领导。侯欣一立即站了起来,表示领导的讲话可以省一省,“这个时间应该让给我”。那一次,他掐着表,又一次谈起了“侦羁分离”。

    这位法律史专业的学者说,自己原本离实务很远,但在政协委员的平台上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会有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他强调“在专业领域说话”。

    侯欣一并不急于求成。每年两会,他的提案都分为短期和中长期,有的是呼吁解决眼前问题,有的是着眼长远,明知目前无法实现仍要提出。“我有足够的韧性。”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让我当一天政协委员,我就推动一天。”

侯欣一:将有违法治精神的东西送入历史
“两高”报告中的司法改革
农民身边的腐败如何清除
曹建明透露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细节
把好“入口关”是集体责任
部长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