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岁的时候,父亲得癌症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把我和姐姐拉扯大。”梁瑜海说完这句话,停顿了很久。
读硕士博士的6年间,梁瑜海发表了12篇SCI、10篇EI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23项,获得了“桑德特等奖学金”、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工业大学“科技之星”等荣誉。
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让人羡慕。不过,在梁瑜海的内心,这些都不是那么重要,他有一个小小的梦想,那就是从事生物技术方向的研究,最好能彻底治愈癌症。梁瑜海自小知道妈妈的辛苦与不易,每天除了看书、复习功课就是帮妈妈做家务,很少出去玩,性格也偏内向。
命运总是青睐那些内心有坚定目标的人。中考时,梁瑜海考上了省重点高中。从此,14岁的少年独自背起行囊,开始了求学之路。
刚进省重点时,梁瑜海非常不习惯。15年后的今天,梁瑜海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考试——150分的数学卷子,他考了90分,全班倒数第二。要知道初中时,梁瑜海不需要特别努力,就可以考得很好,而现在做不到了。这对梁瑜海的打击非常大。周围同学的努力程度大大超过他,也超过他的想象。
从这一刻起,少年变了。
每年暑假,梁瑜海都要留在学校读奥赛班,只有寒假过年时才回一次家。妈妈虽不在身边,但临行前的嘱托,梁瑜海时时都记着——“出门在外,对人要尽可能宽容。别人可以对你不好,但你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高考是一个坎。”梁瑜海回忆说。原本一心想读生命科学专业,却阴差阳错来到了哈工大环境科学专业。由于不是自己之前一直想学的专业,入学以后梁瑜海备感迷惘。
在迷惘的日子里,班主任老师把他带进自己的课题组,给了他一些实验任务。慢慢地,梁瑜海来了兴趣,也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并在本科阶段就发表了一篇SCI论文。毕业之后,班主任将他推荐给哈工大研究生院深圳分院的一位老师,在这位老师的项目组里做调试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梁瑜海听了一个关于自养脱氮工艺的讲座。“当时已经工作了一年多,离自己做科研的梦似乎很远了。”但这场讲座,激起了梁瑜海的好奇心。经过查阅文献,他了解到北京工业大学的张杰院士和李冬教授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一番准备之后,梁瑜海决定重回校园,报考了张杰院士的研究生。
“当时实验室刚刚组建。老师带着我们师兄弟干了两年时间,实验室才成形。”梁瑜海每天早上8点多到办公室,晚上10点从实验室回宿舍。利用Web of Science(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的订阅功能,他每周实时追踪自氧脱氮方面的最新文献。“我们实验室能做的结果,是已有文献里最高的”。
全程自养脱氮工艺最大的技术难关是启动时间长和处理负荷低。梁瑜海分别从启动阶段和运行过程入手,都做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其实,梁瑜海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是个铁杆足球迷。他从小跟着堂哥看球,上了高中后,更加专业了,除了看球还看技术分析的杂志、报纸,一直支持着曼联。
梁瑜海很少打篮球,却因为篮球,做了一项难忘的公益。一次在球场边上,他看见志愿者正在寻找愿意帮助培训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使用office软件的学生。梁瑜海表示自己可以试试。但是到了学校后,梁瑜海惊讶地发现那些老师甚至不会打字。此时,他想起了妈妈的那句 “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于是毅然决定成为志愿者,每个周末上一天的课。
在梁瑜海看来,眼前的成果只是一个起点,他还要继续追寻自己的自养脱氮的梦。“目前国外已经有将自养脱氮应用到实际的水厂,但是由于技术保护,国内还只有很少的几座由外国人设计运行的自养脱氮水厂。”为了将自己的研究应用于实际,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垄断,梁瑜海要走的路还很长。但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