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3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家庭零库存

买买买遇见扔扔扔

张恒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3月24日   12 版)

    搬了家后,新的住处有一间屋子,大约七八平方米,原来是一个露台,后来被封顶加窗。和老婆商量了一下,里面没有暖气又没有灯,实在不适宜居住,索性做了储藏间。

    儿子后来很喜欢这间屋子,经常拍打着玻璃门,萌萌地说:“咱们去储藏间吧。”去里面也不为别的,他平时吃的水果都放在那里。

    只放水果就太浪费了。自从有了这个仓储空间后,我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为一个购物狂。卫生纸成捆地买,洗发水、沐浴液、洗衣液、消毒液也常有存货,甚至连洁厕宝都散落着好多。一旁还囤积着父母从老家带来的几桶花生油和成捆的大蒜。

    其实也并非有意为之。去超市买东西,结账时,年轻的收银员甜甜地问要不要加钱换购?想一想,反正以后也用得到,又有地方放,就搬回家了。在电商买东西,差十几块钱就能免费送货了,正好买几个洁厕宝来凑单。

    更多时候是主动囤积的。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心理——伴随着储存空间的扩展,自己的购物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以前地方小,生怕买多了占空间,都是根据需要买东西。但因为家里存货少,很容易用完,经常会遭遇“纸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立即去一趟超市,又浪费很多时间。现在,终于有了空间打造一个“迷你生活超市”,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在某种程度上,我的这种囤积倾向是出于一种弱化的不安全感。早前翻过一本名为《囤积是一种病》的书,里面引用了20世纪中期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说法,认为获取物品是人与周遭环境产生联系的方式之一。他相信,人们对物品的获取形成了性格的“核心层面”之一。他把无节制的获取行为称为“囤积倾向”,有这种倾向的人,从收集和保存物品中获得安全感。对我来说,确实是在用“买买买”的方式,来抵抗生活用品匮乏带来的不安。

    这么说起来,我的这种大量购买卫生纸的行为,就和人类与商品匮乏作斗争的漫长历史有了关联,一间储藏间也顿时高大了起来。

    当然,同为不安,我和真正经历过物资匮乏时代的父母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是在用消费填补物理上的空间,获得充实感;而父母以及更老的那辈人,则是通过不抛弃、不放弃任何旧东西的方式,应对不时之需。“没准儿什么时候就用到了”,母亲总是这么说。

    就像上次搬家,我从淘宝上买了十几个大箱子用来打包。等搬完家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些箱子自然就没用了,我打算把它们扔掉或卖掉。母亲舍不得,100多块钱买的箱子,只能卖十几块钱,在她看来太浪费了,非要我留下备用。于是,那些箱子现在还堆在储藏间里,再也没有用过。

    在我老家也是如此。院子的一隅,屋子的一角,总是被母亲存放着许多已经基本用不到的东西:锈迹斑斑的铁锹头、坏了的煤气炉子、已经有五六年不用的饮用水过滤器、比我年纪还要大的录音机……这些东西,母亲大都是抱着“没准儿什么时候就用到了”的心理囤积起来,结果却再也用不到。

    于是,每年春节回家,我打扫屋子和院子的时候,总要扔掉一些东西。偶尔,她看到了,非要从我的“魔爪”之下将它们拯救回来,放回原处,等着明年再来一次“保卫战”。如果没被她看到,这些物品就终于从我家消失了——很多时候,她也并不会发现。

    这是我们两代人最大的不同。早年间父辈经历了物资匮乏、想买也买不到的时代,保存物品是他们生存的本能和经验。但是我们却赶上了商品极大丰富的消费时代,占有则成了囤积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某种程度上,父母所珍视的一些旧物——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等,都附着着很多往昔的记忆和泛黄的时光,而我为了消费而囤积的,只是一些在储藏间里短暂停留的快速消费品罢了。即便它们没有被用到,被遗忘在角落里落灰,也不会被赋予什么样的意义。所以,到底父母和我的囤积行为哪种是更值得的,还真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张恒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3月24日 12 版

最完美的储备
2046:董小姐高中同学聚会备忘录
买买买遇见扔扔扔
从收集症到精简主义
无法根治
家庭战争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