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3月2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学习成才·每周一星

他扛着摄像机进了埃博拉患者病房

李燕燕 徐虎 胡红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3月27日   10 版)

    “利比里亚与国内有8小时的时差。在利比里亚,我的作息时间几乎‘全天候’。白天拍摄采访,晚上写稿、编辑图像,到凌晨1点时,国内刚好早上9点上班。我抓住这个时机,与国内媒体编辑记者沟通、传稿、修改,商量第二天或者下一步的报道选题,经常到凌晨三四点才能休息,几个小时后又直奔新的采访现场。”

    这是张远军在利比里亚66天的工作节奏。

    张远军是第三军医大学政治部的一名干部,但在随解放军首批援助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医疗队到达利比里亚后,他的角色变成了一名“战地记者”。

    已随医疗队凯旋回国的张远军,谈起这段“非常岁月”,难掩兴奋的表情。他告诉笔者,利比里亚网络条件极差,海事卫星传送速度慢且费用太贵,而视频、图片新闻的数据量又很大,一条稿子至少有五六百兆。为此,他常常“微信”老婆定时打电话吵醒“一挨床就睡着”的自己,以检查邮件是否成功发送。

    2014年12月23日,中国援利诊疗中心确诊了第一例埃博拉患者,随后接连收治了5名埃博拉确诊病人。按医疗队的制度,一天3次查房,每名队员每天只能进入“高毒”污染病区1次。在紧张的救治中,张远军发现队员们屡屡“犯规”:几乎时时刻刻都有人进入病区,平均一名队员每天要进去两三次。“着防护服在病房不能超过两个小时”,连医疗队首席专家毛青都曾带头“违反”,毛青和队员在病房里一待就是3个小时。

    “最让我难忘的,是儿科医生陈盛与队友救治5个月婴儿的10天10夜。有一个晚上,他们半夜12点开始给这个确诊婴儿补液,到次日早上8点,其间一共进去3次,每次两个小时,连续3次穿脱防护服。5个月大的婴儿,在连续高热39摄氏度的情况下,生命维持了10天,已是奇迹。”张远军回忆。

    看着疲惫不堪的医疗队员,张远军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与战友并肩战斗,到一线去!进病房去!

    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张远军的请战都被医疗队领导驳回:“不行,这不安全,非医护人员不能进入病房。”张远军“不服气”:“他们是军人,我也是军人;他们都能安全地出入污染区,我也一定能!”他反复向领导陈述理由:“如果我固守所谓的‘本分’,最终只是健康平安地回国,没有人批评,没有人责怪,甚至依然是一名‘抗埃’勇士;但我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不但穿着一身军装,肩上更是担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和期盼,他们都渴望听到我们这支队伍传出的胜利的声音!”

    2015年1月7日,首席专家毛青终于被说动,同意张远军在总护士长游建平的监督帮助下进入病房,成功拍下了救治埃博拉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在现场,身着11件防护装备的他,终于切身感受到队员们所形容的那种“难受”:汗水流进眼睛、湿透口罩,气味刺鼻,呼吸困难,嗓子又疼又痒,大脑不时出现“空白”。那天,他抗着摄像机,在污染区拍摄、采访了两个多小时。

    1月15日晚,《抗击埃博拉病毒22天,3名患者病愈》在央视《新闻联播》“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播出,时长3分35秒;1月28日,《抗埃手记:10个昼夜的生死相伴》再上《新闻联播》,时长3分55秒,报道中,儿科医生陈盛讲述救治埃博拉患儿的过程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解放军援利抗埃医疗队抵达利比里亚并入驻SKD体育场”、“诊疗中心建成彰显‘中国速度’”、“中心确诊首例埃博拉病人”,“3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持续与国内外30多家新闻媒体对接、刊播新闻稿件550多篇(条),由他牵头完成的《CHINA ETU》英文版宣传片,也被送到路透社、欧洲新闻电视台等国际主流媒体刊播。在张远军和战友们的努力中,中国军人的担当和中国军医的仁心大爱得以源源不断地向公众展示。“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他说。

李燕燕 徐虎 胡红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3月27日 10 版

美战略轰炸机青黄不接 B-52“飞机坟场”复活
他扛着摄像机进了埃博拉患者病房
军人该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陆军新一代大吨位布缆船入列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