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3月2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艺术不能靠蜻蜓点水式“采风”

坐着毛驴车拜访98岁剪纸艺人

——记内蒙古剪纸传人段建珺

本报记者 李玉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3月27日   12 版)

    作为中国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段建珺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在山沟沟里。他说:“需要保护的东西太多了,时间不够用啊。”

    近年来,在段建珺的亲历亲为下,内蒙古剪纸学会重点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内蒙古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原生态剪纸艺术,组织会员深入民间,向民间剪纸老艺人学习,在内蒙古开展了抢救濒临消亡的剪纸遗存等活动,发现了大批老一辈传承人和珍贵的原生态剪纸。

    2006 年至今,仅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便收藏剪纸2.6万余幅,拍摄和剪纸文化相关民俗照片4.6万余张(套),录制光盘27碟,撰写文章40余万字,并首次为210名剪纸传承人完整地谱写了个人专辑的剪纸故事。

    那是1997年,段建珺坐着毛驴车,沿着封冻的宝贝河向距和林格尔县城70里地的曹老八窑村进发,去拜访一位98岁的剪纸老艺人——张花女。小毛驴不时打一个清脆的响鼻。他的脸膛在毛驴车美妙的“得得”声中冻成了剜花(剪纸)用的红纸。

    从那一刻起,段建珺从土生土长的剪纸艺术中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新支点——张花女。她非常精神,扭着一双小脚屋里屋外的忙活,还要张罗着给他做饭。她说她喜欢“有文化”的人。她当时的剪纸题材很简单:几朵团花,几只喜鹊,还有跟年画上学的“娃娃抱鲤鱼”等。但是从她那把使了60多年的剪刀下诞生的“活儿”就是透着不一样的灵气,叫段建珺不禁眼睛一亮。

    他隐约感到这便是几年来一直在苦苦寻访的人。于是,他开始像编辑约稿一样给老人出题目,启发她从乡间日常的生活、劳作中汲取创作素材。老人每次出活都很快,好些时候是即兴发挥,老人随意勾勒几笔便很提神。

    在与老人的交往中段建珺的技艺也得到了很大提高。1998年,段建珺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牵头组织了和林格尔剪纸学会,这是自治区第一个旗县剪纸专门组织。2003年,在他的努力下,和林格尔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他还成立了内蒙古首家个人剪纸传习所——段建珺剪纸传习所。14年来,这个剪纸传习所已免费为1000余人培训民俗剪纸艺术,他们学员中有学生、农民、工人、教师等,有些学员已经多次在全国和国际剪纸大赛上获奖。

    2008年3月,和林格尔剪纸又被收录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如今,和林格尔剪纸已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剪纸文化的一个著名品牌。这么多年来,行程数万公里,累计自费30多万元换来的回报是,内蒙古有数百名民间剪纸传承人因为得到了他的及时发现,重新焕发剪纸的激情。

    多年的“草根”生活让段建珺对剪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眼下,各种剪纸活动和展事纷纷在热火朝天地举办,但却很难再找回当年那份亲切感了”。

    他认为,当下剪纸界,剪纸创作一味的求大、求繁、求多,动辄数十米,再观作品,从各色线描物型,不是国画的翻版,便是各类黑白画、装饰画、版画或油画的克隆,甚至到了把素描直接通过电脑制作,然后又通过纸的镂空翻版出来。

    “当代人的剪纸离我们的根越来越远了,剪纸怎么传承和发展,似乎已成为当前剪纸界的核心问题。”他认为剪纸要有“剪味儿”, “剪味儿”是品赏剪纸、传承剪纸的第一问题,这“味儿”是什么,是生活味儿。

    “要心怀虔诚地向老匠人学习,这关系到剪纸方向和方法。艺术的学习,是长期的、无条件的、精髓的学习,而不是采风式的、蜻蜓点水式的。带着一种真挚的情感去学习和传承该地域真正本原的剪纸文化,那出来的东西才有含金量,才厚重,不然只能是做作、浅薄的表面模仿。”段建珺说。

本报记者 李玉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3月27日 12 版

大山里走出来的“门卫诗人”
“素人”喜剧时代来了?
坐着毛驴车拜访98岁剪纸艺人
包装纸作画:90后的另类环保实践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展在武汉开幕
有一种幸福叫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