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校学生理论社团昔日的辉煌复兴?
东北师范大学“青马学会”指导老师高旭君的回答很简单:“经典理论是不会过时的,我们要做的是把经典本土化、时代化。” 他认为,对马列经典的学习应该是理论社团绝对的主题核心,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用当下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高调”和“特色”成了东北师大青马学会的关键词。在艺术院系,青马学会举办“红色经典主题绘画大赛”。作品完成了,主办方让选手娓娓道来一幅幅作品的历史背景,接着,青马学会的会员再进行拓展并讲解经典理论知识,“一点点地融会贯通,激发大家的兴趣”。
这个整合了校马列协会和其他理论社团资源成立的新社团,选择将经典理论知识主动“送”到学生手边。近两年,东北师范大学的理论讲座格外多,校内外专家一个接一个地进院系,搭配了经典理论知识和鲜活案例的讲座,其实一开始的上座率“并不高”,但慢慢地,听的人多了,一传十十传百,“上座率也一次比一次高”。
“事实再次证明经典理论的生命力非常强。这些经典理论之所以能影响那么多的人,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信仰是有原因的。”青马学会负责人说。高旭君则认为,在书面学习后,再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讨论思考经典理论是如何萌发的,再结合马列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如何中国化的过程,都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和体会。
这一观点也得到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覃红的认可。覃红建议,理论社团应该帮助学生在把握原著经典根本的同时与时俱进,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尝试发表相关论文,邀请知名专家参与”。
北京科技大学求是学会也有吸引会员的窍门。这家社团拥有自己的刊物《求是周刊》,内容涵盖全球、国内、校园以及社团的最新动态。在学校的马基和毛概课上,老师也会使用《求是周刊》进行热点分析,学生在上面发表的文章也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一定的奖励。“由于学校很重视,所以我们的周刊会与教学环节相关联,求是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会前任会长范医民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现任会长王世汉说,再好的内容都需要吸引人的形式做包装,才能真正让理论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播。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求是学会选择了“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自2012年起,求是开始线上开通微信、微博、人人账号,每逢国家大事或纪念日前一晚,都会推送由特别观察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博士生或教授撰写的文章,或以漫画图说的方式让道理“变活”。
楼天健所在的马列协会选择在每年3月下旬举办“两会风云”时政竞赛,至今已举办三届。从最初以答题为主的比赛,到第二届的焦点事件情景模拟表演式比赛,再到今年对时政和社会热点进行解读的演讲比赛,他们力求“活动的形式每届都不一样”,以便借此让理论“接上地气”。
在去年的比赛中,参赛选手模拟时政发言人,以人大代表、律师顾问、商业调解人员和法律援助人员等社会角色,围绕强拆工作和工作环境问题,分别对劳资矛盾等事件进行调解。参赛选手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吸引到生命科学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同学参加。也是在这一年,在学校优秀马列协会评选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一等奖。
已有25年历史的吉林大学M.M学习研究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研究会)现任主席李志雄介绍说,他们有一个十余人组成的小组会策划每两周的青年时政论坛。“我们的话题涵盖‘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美国的普世价值比较’,等等,话题往往都能在引起会员热烈的讨论。”
他记得很清楚,几乎每一次时政论坛都会比预计的时间晚一两个小时结束。意犹未尽的会员常常还要在QQ群上讨论到凌晨。
“毕竟,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制度或形式,而是内容。这些话题之所以能引发大家共鸣,还是因为经典理论本身具有的魅力。”李志雄道出了这个吉林大学“王牌社团”的成功秘诀。
南开大学已有更新鲜的探索。2011年,刘振曾组织南开的马列社团排演了话剧《红旗谱》。经过改编的经典剧目被搬上舞台时吸引了不少学子观看,“学生们通过话剧这种形式能很直观的体会到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演出后,有一名参演话剧的经济学院学生找到刘振,说自己“很受触动”,决定放弃出国、争取入党。
“信任的基础在于了解。现在很多大学生其实根本不了解理论社团。只要他们用心去接触了,我相信结果一定会不一样。”刘振说。
对于当下理论社团的定位,王世汉认为,“它不应是陷在‘故纸堆’里纯研究的理论组织,而是一个面向青年的鲜活的思想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