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3月29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针对“三类群体”提出“四个关键”

上海团组织:打造青年创新文化培育链

本报记者 周凯 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3月29日   04 版)

    新闻背景:

    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引起了广大青年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纵观世界各国、各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不论是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还是德国慕尼黑、韩国大德,城市创新的活力往往来自社会、来自民间、来自青年,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创业热潮的兴起,80后甚至90后已迅速成长为一股巨大的创新创业能量。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就要用好青年这股“正能量”。


    日前,团上海市委针对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大中学生、职业青年和创业青年等“三类群体”进行专题调研和研究分析。

    一是大、中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实用主义”大于“理想主义”。很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对科技创新创业本身的好奇心、探索欲和热忱度明显缺乏。51%的受访中学生表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为了在升学中赢得优势。而受访的大学生中,位列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实现个人成就,积累财富和获取社会地位。

    二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束缚较多,面临“创新机会有限”和“发展路径依赖”问题。有43%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是职称问题制约了他们参与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同时,“上层小、下层大”的“金字塔型”结构的上升模式,使青年科技工作者对于行政职务和专业职称高度依赖,精力不能集中在创新上。

    三是青年科技创业者的宽松感较低,全社会对于失败的宽容度依然有限。调查显示,只有22.6%的受访青年科技创业者认为当前的创业环境是宽松的。其中,认为不够宽松的理由排名靠前的有:融资困难、失败后没有保障、不允许失败的压力和亲朋好友不支持。

    团上海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创新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打造一条从中学生、大学生到职业青年、创业青年的创新文化培育链。近年来,上海共青团推出“百万青年成长计划”,以此为统揽,形成从少年科学院、大中学生“挑战杯”到IT新锐、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再到青年创意汇、创业梦想团的青少年创新创业项目体系,积极倡导和推广创新文化。但是,创新文化就像空气和土壤,仅凭共青团一家之力,难以打造完备的青年创新文化培育链,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在此基础上,团上海市委提出了“四个关键”的工作思路:

    第一,针对大、中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崇尚创新”。一是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二是建立知名科学家定期走进校园的长效机制,用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感召同学们追求创新;三是结合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推出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实践体验项目,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实战环境”。

    第二,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关键是要给予“创新自由”。一是进一步降低重大项目、重点课题的参与门槛,减少前置性准入条件,给青年人更多机会;二是整合、理顺各类青年科创奖励项目和基金,探索建立独立于行政职务和专业职称的评价激励机制,再造一个有更多平行上升通道的“H型”结构,促使青年科技工作者把精力集中到创新上来。

    第三,针对青年科技创业者,关键是为他们营造“宽松环境”。一是体现“宽容失败”,对于科技创业失败的青年提供心理疏导、创业专家咨询、就业指导、社会保障等服务;二是鼓励“二次创业”,政府对勇于从头再来的青年,提供一次性奖励资金,倡导这样一种不怕失败、敢于冒险的精神;三是针对“初创期”,要更广泛地提供创业“试运营”机会,扩大科研要素的共享开放,实现“低成本”创业。

    第四,培育青年创新文化,关键在于“搭建平台”。一方面,建立市级层面牵头,相关部门、单位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避免政出多门、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要搭建广阔平台,敢于放手让企业和社会组织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

高校学生理论社团“逆水行舟”
硕士“网管”的成才代价
理论社团复兴之策:把经典本土化、时代化
天津团组织为贫困生发起家装众筹
上海团组织:打造青年创新文化培育链
青少年社会服务谁唱“主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