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3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位区委书记眼里的职业教育:

政府的责任是给企业和学校牵红线

本报记者 韩俊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3月30日   11 版)

    无论是建立职教集团,开展校企融合,还是设立备受关注的“中国第一局”,在信阳市平桥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都离不开“一把手”王继军的强力推动。

    大学学法律出身的王继军,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从1997年被下派到原信阳县人民政府挂职锻炼以来,王继军一直在河南信阳这一劳务输出大市工作,对当地农民工多、技工少,数量大、质量差的用工情况感触颇深,“人往哪里去”一直是王继军思考的问题。2011年,升任平桥区“一把手”的王继军终于能够将自己长期思考并逐渐清晰的发展思路付诸实践。

    日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信阳市平桥区区委书记王继军,探访一位县域“一把手”眼里的职教发展思路。

    打破管理体制“不合脚”的鞋

    平桥区设立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被评价为“中国第一局”,有学者表示要将这种体制机制创新的做法作为课题研究,王继军却强调说,“不要这么说,这不是啥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而是职业教育就需要这么去做,应该叫应运而生。”

    据其介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从中央到地方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从河南来看,2008年省政府出台64号文件,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09年5月省政府与教育部开始实施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计划;2010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逐步加大,但与之不相适应的却是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没有发生变化。

    “都说职业教育很重要,但职业教育法并没有明确责任主体是谁,过去没有可以理解,但今天不一样了,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提升,特别是中央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新常态,倒逼着我们必须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王继军说。

    众所周知,在社会关注、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重视的程度难以相提并论,在教育部门属于弱势群体,或者说是弱势科室。说起职业教育,就是“差生教育”、“低分教育”。市县级要求职普比达到1∶1;能达到1∶2的就很少,初中毕业生出高价也要上普通高中,高考都往985、211院校挤,职业院校成了三流院校,这些都是口头重视职业教育带来的现实。

    “大家都说职业教育应大办,社会都说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但恰恰这两项工作处于很无奈的境地。”王继军以平桥区为例,在职业教育与就业服务局成立之前,平桥区抓职业教育的只有教育体育局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股一个股室,抓就业、培训的是人社局的就业培训中心和劳动保障中心两个股室。

    从人数上看,当地教育体育局100多名管理人员中,从事职业教育的只有4人,还有两人是从其他科室借的。同样,人社局100多名管理人员中,负责就业的只有10人,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工作的需求。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这么一个部门,来组织实施这一项工程。既然说它重要,就一定得有专门的机构、人员、资金来做,使职业教育有一个执法主体,所以才搞了职业教育与就业服务局。”王继军说。

    “焊条焊完,要能出产品”

    在王继军看来,职业教育与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统一来看。他认为,培训技能是为了就业,要想实现很好的就业、挣到高工资必须得有技能,所以当地才成立了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

    “重视职业教育,只喊概念、口号不行,得找路走。”王继军说,政府可以花钱给职业学校买一部分设备,可耗材投入却是政府无力承担的。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要是把企业引进来,两个问题都解决了,设备企业买,耗材企业出,为啥企业愿意?因为企业能生产出产品。”王继军说,传统的职业学校如果不引进企业,即使有电焊机,有老师教,但学生拿着焊条捣,捣完了就没有了。反之,如果一个生产汽车模型的企业进来了,焊条捣完了,一个产品、设备出来了。

    另外,对于职教教师的培养和使用,王继军也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技术更新这么快,等学生学成了,也不能用了。如果让企业与学校融合在一起,那么,企业在教学生时,就会使用最先进的设备,派出最优秀的技师,因为这些学员毕了业是要成为他们的员工”。

    在王继军讲述时,他喜欢用“校企融合”这个词语。对此,他进一步解释说,“现在职业教育强调的校企合作,合作是松散的,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叫校企融合,你到我这个地区办厂,我给你提供工人,学生也能在企业学到很好的技术,企业得到了稳定的、有技能的工人。”

    “当然,办职业教育,没有政府的投入也不行,因为它是政府的一分责任。但怎么投入,就需要一个好的机制。”王继军说。

    在王继军眼里,所谓的“平桥样本”,其实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实行“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企业”的职教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是“加号”,为校企联姻搭平台、牵红线。

    “所有这些光靠教育部门办不成,光靠人社部门办不了。因为学校不知道哪里需要工人,企业不知道学校培训的是什么样的技术人才。”王继军说,在平桥,只有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有这个职能,既知道学生资源,又了解企业需要,一牵线就成了。

本报记者 韩俊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3月30日 11 版

平桥突围 职教破局
政府的责任是给企业和学校牵红线
“平桥样本”为何无法复制
西安外事学院打破家族式管理
把春天穿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