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4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中青舆情监测室发布2015年3月“中青月度舆情指数”——

撤侨温暖人心 反腐凝聚民意

本报记者 王帝 实习生 王书画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07日   06 版)

    “中青月度舆情指数”是中国青年报社中青舆情监测室设立的一项舆情公共服务产品。旨在以问卷调研方式,针对当月发生的舆情热度排名前20位的热点舆情事件,向专家学者、政府公务员、媒体人、意见领袖、普通网民5个群体收集民意。不同群体从中青舆情指数样本调研库中,随机抽取。5个群体样本选取量一致。

    中青月度舆情指数以信息覆盖率、应对能动度、回应到达率、答复识别率、舆情满意度5项指标,根据5个群体的“打分”,加上中青舆情监测室对热点事件的监测数据和分析,经加权计算,形成衡量各地、各级政府机关的舆情响应能力的指标,以期和读者一同推动社会进步。    王  帝  王书画/制表

    今天,中国青年报社中青舆情监测室发布2015年3月“中青月度舆情指数”(总第20期)。

    跌宕起伏的3月,欢欣与质疑共存,热情与理性同在。

    3月,锐意改革的锋芒令人振奋。

    一面是富国,习近平主席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与“两会”的召开,高居第一、二位。

    一面是强军,军队福利待遇规定出台高居满意榜第七位。

    一面是扬我国威,亚丁港撤侨位居第五,中国足球、司法活动三大领域改革举措的落实,亦在榜单前十。高度赞许的背后,是公众对改革成就的肯定。 

    3月,与公权力相关的舆情两极分化引人深思。

    郭正钢、仇和、廖永远、赵黎平相继落马;徐才厚、蒋洁敏案即将尘埃落定,中央“打虎”舆情均获得较高满意度;而“区伯嫖娼引争议”、“南京纪委对王德宝事件辟谣”等事件,位居舆情榜末尾,网民的理性回归,让地方政府部门面临更多舆论应对难题。

    改革铸就“大国崛起”

    3月,两张照片的对比,震撼了中国网民的心灵。

    千里之外战火纷飞的叙利亚,一名4岁的小女孩将记者手中的相机误以为武器,跪在镜头前高举双手,眼中充满惊恐。

    同样身处战乱之地,也门的中国女孩却有不一样的花样童年。也门的撤侨行动中,她牵着海军姐姐的手,安全登上临沂舰,在回国的军舰上学着军人的样子敬礼,满脸快乐的笑容。

    一面是灾难强加给人的无助与悲痛,一面是国家力量赋予公民的安心与自信。亚丁港撤侨事件的舆情,应对能动度指标居榜单第三。有人感慨:“从1894年上一个甲午到2015这一个乙末,中国终于对得起‘大国’两个字了。祖国之盛,人民之幸。”

    国家足以保证公民安定幸福生活的强盛国力,则要归功于她不断推进的改革。与以往相比,3月的改革更加注重制度的全面落实与细节的明确,逐渐向各项新机制的完善演进。

    改革脚踏实地,是为了“富强”的终极目标。

    3月3日至15日,2015年两会在京举行,舆论信息覆盖率达100%,舆情满意度得分为93.28,均居榜单第二位。

    今年两会上透露的各项改革时限,颇为引人注目:包括上半年出台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望出台的出租车改革方案;力争年内出台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2017年有望推出延迟退休具体方案;2020年之前有望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等。

    伴随“改革时间表”的确立,中国强力推进改革、啃“硬骨头”的决心已清晰可见。

    “富国”的同时,“强军”的号角也已吹响。

    《关于规范完善军队人员有关福利待遇的若干规定》出台位居舆情榜第7,对不易把握的官兵各项合理福利待遇及标准予以明确。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2000条网民观点显示,89.14%的网民对此表示赞同。在网民看来,《规定》中很多条例都可以“惠及军属”。军队福利待遇的完善,被人们认为可以“凝聚军心”、“给广大官兵带来了希望”。

    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希望。3月以来,改革更致力于提升大国的形象。

    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足球的战略意义。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将彻底与体育总局脱钩,与社会其他领域改革互相呼应。

    中国足球一向饱受批评,但这一次,舆情满意度指标得分高达91.24,排名满意榜第3位。

    面对全方位的改革,网民“莫随有缘”提出了自己的期盼:“公道自在人心,但愿继续努力落实,千万不要半途而废。人民关切的多干点,人民需要的赋予点,人民反对的改正点,真正服务到大家,政通人和才是掌声。”

    司法改革反哺反腐领域

    3月,同样致力于以实际行动摆脱负面话题的,还有司法领域。

    曾几何时,因为冤假错案,司法领域一度遭受着严重的质疑。

    现如今,新颁布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在舆论场上点燃了网民对法治建设的关注热情;而聂树斌案20年来首次阅卷,则让公民切实看到了司法进步的成果。榜单上,这两个事件舆情满意度指标分别为86.04与86.56,显示了公众对司法进步的认同。

    制度落实的同时,司法工作也逐步树立起了正面形象。聂树斌代理律师陈光武在微博中为司法工作点赞:“山东高院此次向律师开放卷宗具有历史性意义,值得充分肯定。”

    制度与实践的进步更是直接反映在舆论上。

    3月11日,上海闵行区犯罪嫌疑人孙浩杰违章驾驶,不听交警阻拦,将执法交警茆盛泉拖行10米致死。消息传出,曾一度盛行于网络的同情袭警者的声音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则是对违法者的强烈谴责,同时响起一片要求保障执法者权益的声音。

    在榜单上,此事件舆情满意度指标仅为75.36,位列倒数第五位。绝大多数网民的不满直接指向违法者,并纷纷表达对牺牲民警的哀悼与敬意。

    公众对执法者的理解逐渐加深,其根源在于司法改革的不断前进。而司法进步的力量同样也在“反哺”其他领域。例如,在本次舆情榜单上,舆情满意度最高的司法事件,是排行第8位的蒋洁敏案侦查终结,展现了司法与反腐的完美结合。

    3月1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廖永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引发网民热议。据媒体盘点,整个3月,至少15名国企高管相继落马,3月因此被称为“国企反腐月”。

    随着浙江省军区副政委郭正钢、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仇和相继被调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赵黎平涉嫌杀人被羁押,反腐节奏明显加快,引发全社会的深思。郭正钢、仇和事件舆情满意度均为90以上,而赵黎平事件仅为80.91。对反腐“无脑点赞”的潮流过后,如何从根源上限制腐败,成为舆论的焦点。

    所幸,在“揪出老虎”之后,国家彻底堵死了贪腐官员出逃的路。

    一方面,对于将国外当作逃避制裁“避风港”的贪官,月底开展的“天网行动”,击碎了他们妄图一逃了之的黄粱梦。行动仅开展两天,就押解回两名外逃贪官,威慑力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对于在正式审理前死亡的嫌疑人,国家仍然要追究到底。

    3月15日,徐才厚因病死亡,网络上一度显示出对其“身死事了”的担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军事检察院对徐才厚作出不起诉决定,而新修订的刑诉法增设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恰好适用于解决他的“后事”。榜单上这一事件的信息覆盖率达91.62,舆情满意度为82.22,于社会而言,万众瞩目的徐才厚案的法治宣传,意义不可小觑。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司法正在摸索中与反腐形成互补,使得反腐脱离了“运动”的范畴,治标又治本。而反腐又在净化着司法队伍,二者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谁在给政府形象“抹黑”

    在3月舆情榜单上,满意度指标低于70分的事件仅有4个,且均与公职人员或地方政府部门有关,而它们的信息覆盖率都在80以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那么,3月是谁在给政府形象抹黑?一种答案是,个别有问题的官员。

    3月13日,甘肃省会宁县交通局一名副局长被发现在办公时间看黄片,满意度指标为66.75,排名倒数第四;同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一中“学生冒雨做操,领导打伞欣赏”舆情满意度仅为62.24,排名倒数第三。

    长期以来,舆论场上针对公职人员“形象”的批判经久不衰,这两起事件的爆出,无疑加强了网民心中公职人员的负面印象。但值得欣慰的是,会宁县交通局、容县教育局较快地作出了回应,使上述事件的应对能动度、舆情满意度均高于60分。

    而在3月排名倒数一二位的事件中,给政府抹黑的,却是不当的舆论应对行为。

    3月26日,监督公车私用第一人“广州区伯”在长沙嫖娼被捕,这一消息在网上迅速炸开了锅。警方随即公布了案件部分细节,但引发的却是更多质疑,应对能动度指标仅53.24。

    网民一开始并未一边倒地表示质疑。然而,长沙警方在媒体面前对区伯进行突出处理,让不少网民感觉这不是“普通治安案件”,无疑放大了舆论场对于“顺我者昌,逆我者嫖娼”的猜测。

    警方的表现,使得舆论渐渐向同情区伯倾斜。相对于对执法动机的质疑,甚至是公安对监督者打击报复的传言,一位老男人是否嫖娼显然不再重要。而后警方公开信息中含糊其辞的“群众举报”,更让网民疑窦丛生,以致此事件满意度指标为60.32。

    而舆情榜单满意度垫底的事件与之类似。

    3月24日,一则“南京建邺区副区长王德宝在女儿婚礼上被带走”的新闻在网上热传。南京市纪委后辟谣称:该报道内容严重失实。但究竟是哪一部分“严重失实”,纪委却语焉不详,原本正为又有贪官落马而欢欣雀跃的舆论话锋陡然一转,演变成了对纪委此行为的质疑。

    打击嫖娼、调查官员,在以往,本是政府方面收获民意支持的“家常便饭”,但如今却面临垫底的尴尬。这也正说明了舆论场上,理性回归的趋势在加剧。面对同一事件,舆论场上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不是一边倒地踩上一万只脚。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理性。

    本报北京4月6日电

本报记者 王帝 实习生 王书画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4月07日 06 版

撤侨温暖人心 反腐凝聚民意
保证无罪的人不被非法追究
开往春天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