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特岗教师不愿来,本村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代课

山区教学点之困

本报记者 马富春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08日   07 版)
2014年9月4日,广西全州蕉江瑶族乡苦马田教学点,卢家宏护送学生放学回家。CFP供图(资料图片)

    宁夏中部同心县山区一个叫马家套子的教学点上,偌大的校园里只有5名小学生,其中3个孩子三年级,两个一年级,他们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

    从1976年参加工作,回族教师马彦国一直在这个小学校里。他清楚地记得,学校人数最多的时候有180多名学生,8个老师,是一所完全小学。如今,只剩他一个老师守着仅有的5个学生。

    教了39年书,不记得带了多少学生,两年前,按照宁夏出台的政策,已有30年工龄,且离退休不足5年,马彦国可以提前休息。马彦国打了几次申请,都没被批准,学区主任李宗英给他的答复是“这里离不开你,你还得继续干着”。

    李宗英也是实在没办法,因为他知道,如果老马退休了,一时还真派不出老师,这个教学点面临着关门的危险。

    新人进不来,老人离不开

    一个老师,守着几名学生。在宁夏中南部山区,像马家套子小学一样的学校不在少数。

    18岁那年,农家子弟潘鸿科就在六盘山脚下的隆德县观庄乡姚套小学当起了代课教师,一当就是30年。1998年在进修学校学习后,他转成公办教师。

    潘鸿科因幼年患过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写字只能用左手,可大山里的孩子离不开他。

    “他走了,就没人来了。”对潘鸿科的工作,观庄学区主任李科很满意。因为在他看来,在乡村学校,最重要的并不是教学水平,而是能沉下心来,安心教书。“这一点,潘老师比年轻人强多了。”他说。

    李科说的并不是客套话。这些年当学区主任,他见到的心浮气躁、不愿在乡村学校工作的年轻人太多了。“刚分下来的年轻人,派到教学点上去,待不上几天就走了,招呼都不打一声。”   

    李科觉得,相较于现在分配下来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像潘鸿科这样的老教师更让人放心,虽然他们可能知识更新不足,教学方法显得老旧。“当老师是良心活儿,只要爱娃娃,就能教好。”李科说。

    自担任学区主任以来,李科最大的烦恼就是手头教师不足,现有教师又难以优化配置。

    观庄学区有1200多名在校生,96名教师,其中10名教师是代课教师。按照编制管理办法,观庄学区的教师数是足够的,可由于地处山区,学区内分布有10个教学点,教学点学生人数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按照编制管理师生比,可能一个教师都分不过去,可实际上,一个教学点有几个班,就至少要安排几个教师。

    由于教学点多在偏远的村子里,不好统一管理,因此,李科只能把在编教师分配下去,代课教师则留在了中心小学,以便加强培训和管理。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到教学点去任教,忍受不了教学点的孤独和艰苦,最近3年来,李科派往教学点的教师中,有5名新分配的特岗教师一到教学点,没待两天就走了。

    另一方面,新来的特岗教师男生很少,大多是女生,考虑到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很难派到教学点,即使派去,也得至少两名女教师同去,这又浪费了编制。

    据李科介绍,在观庄学区,近3年来共补充了36个特岗教师,其中男教师只有5名;另外,36名特岗教师中,外地人有20多个,隆德本地人则是少数。如此一来,李科手中可以派到教学点去的教师寥寥无几,派去的人也无心工作。

    和李科一样,宁夏海原县树台学区主任马学礼也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树台学区教师严重缺员,马学礼无奈,只能聘任代课教师,在树台学区,目前还有38名代课教师,占了半壁江山。

    和教师数量不够相伴的,还有教学质量问题。代课教师学历参差不齐,又多在教学点,培训再教育薄弱;新来的特岗教师大多非师范专业出身,缺乏教育教学技能,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心不稳,都抱着先工作、再择业,一有机会就出去的想法。

    近3年来,马学礼所在的学区共分配了46名特岗教师,按说,人数已不算少了,可实际上,基层教学点的情况变化并不大。

    “特岗老师一来就到教学点,这对年轻人的成长不利,也对事业不负责任。”马学礼认为,特岗教师来自四面八方、各种专业,如果不对其进行系统培训,难以胜任教学任务,同时,很多特岗教师家在外地,一来就派往偏远山区的教学点,很难留下来。

    让马学礼牵挂的是,这学期开学已经好几周,可树台学区有些教学点的教师还没解决,他只能给其他教师加课时,给课时费,暂时应对。“但这终归不是个办法。”马学礼说。

    教学点的未来之惑

    马彦国最终没能提前退休,留在了马家套子小学,“善始善终,站好最后一班岗”。目前,马彦国是王团学区在任的年龄最大的教师。

    如今,在村头的家里,只留下马彦国和老伴儿余秀英,孩子们都已下山了。学校里修了提供免费午餐的厨房,余秀英就去厨房给孩子们做午餐,每个月能拿到700元的工资。

    马彦国在村里待了一辈子,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明年,村里将有两名适龄儿童上学,他已经知道,谁家孩子将是自己最后的学生。

    “我走了,不知道还有没有老师来,学校的大门还能不能开。”马彦国说,马家套子村在山区,离县城远,年轻人都不肯呆。他举例说,有一年,自治区一个厅局干部被派来帮扶村民发展,来了以后住在村部,没事就和他聊天,可他平时要在学校忙碌,那干部没人陪伴,待着无趣,没住一周就跑了。

    李宗英说,马彦国走了以后,马家套子小学的前途真不好说。

    在他看来,特岗教师不愿来教学点,待不住,一批本村的代课教师支撑了教学点的存在,可随着年轻人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高于代课教师的工资,将来教学点的师资不好解决。

    而在西吉县王民小学,一位不愿具名的特岗教师则认为,即使教学点的工资提高了,自己也不愿去。

    “去了一两个人,就像孤魂野鬼,安全都是问题,再说我们年轻人接触不到人,结婚成家都困难。”她说。

    王民学区校长王兆武对此深有感触:“人生大事难以解决,人心不稳,影响特岗教师的稳定和工作状态,更难谈及奉献乡村教育。”

    特岗教师行动计划是为解决乡村教育师资难题设置的,但现实中,特岗教师在乡村学校也面临诸多困境,这无疑不利于乡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有校长认为,特岗教师应该先分配在县城学校,经过1~3年的集中培训后,再分配到乡村学校更符合实际。“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青年教师解决婚姻问题,尤其是外地特岗教师,只要在当地安家了,就能安心工作。”

    在李科看来,现在年轻人不愿当乡村教师,除了环境艰苦,工作平凡,更重要的是机会不平等,看不到希望。他认为,过去人选择机会不多,虽然清贫,还是留了下来,现在的年轻人不会这样,这也正常。

    据了解,在隆德县,教师评职称也是县城学校的机会大大高于乡村学校,有校长举例,县城小学200名教师给8个名额晋升职称,同样人数的乡村学校只能有两三个名额。

    “这明显不公平,但现实就是这样。”李科强调。他认为,除了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其他方面的待遇也得跟上去,同时,也得健全乡村教师的流入和流出机制,使乡村教师有盼头。

山区教学点之困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恰逢其时
乡村教育政策必须接地气
农村青年用脚投票逃离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