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汪永晨:为留下最后一条大江而奔走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陈雅雯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15日   08 版)

    由绿家园组织的“江河十年行”2015年怒江生态文化采风活动近日结束。绿家园,全称是绿家园志愿者,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记者汪永晨女士于1996年发起成立。“江河十年行”是绿家园制定的一项旨在关注和监督中国西部水电开发的长达10年的行动计划,该计划自2006年始,至今已将近10个年头。

    汪永晨说,自己当初走上公益环保之路,是因为受到一些触动。1993年,她去青藏高原做一个有关“生态”话题的采访,在那里,她看到了在那么美的环境中被猎杀的野牦牛,被深深地触动了。“如果不是看到野牦牛在自然奔跑的样子,杀了一头牛就只是杀了一头牛而已。但是在那种状态下,你就觉得它们有点无辜,就想要去保护它们。所以我就下了一个决心,这辈子我要把大自然的美和大自然的问题告诉更多的人。”另一个触动是1994年她采访一个爱鸟成痴的人,受访者曾对她说“小鸟是人类的朋友,而朋友正在不断远去”,这句话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也种在了汪永晨心中。而真正让汪永晨下决心走上公益之路的,还有一个领路人——一个美国的老太太。2006年,汪永晨在她的支持下去了美国,接触了美国的一些环保组织,在那里学到了怎么找钱、怎么开展活动等方法,回国后就成立了绿家园,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环保公益之路。

    在“江河十年行”的活动中,当地人不理解是让他们最难过的事情。“我现在在怒江是一个危险分子,当地人家一听汪永晨这个名字就恨不得在边防那儿多看两眼我的身份证。”汪永晨苦笑着说。每次去怒江,当地村子的派出所都会对他们严格检查,此次出行还受到不明原因的跟踪,这些让她感到对方很不友好。甚至一个村长曾质问他们,“你们不要老来骚扰我们,你们能为怒江做什么?!”当地人总认为,他们现在这么穷,他们需要发展,经济上的发展,汪永晨这些人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但汪永晨他们用行动给当地留下了一条自然流淌的江河,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怒江不仅给当地人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文化和生态效益,每年一次的怒江行也渐渐为当地人所接受。

    汪永晨告诉记者,“江河十年行”关注了6条大江。怒江作为中国仅剩的一条自然流淌的大江,与汪永晨及绿家园志愿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在媒体上发过文章呼吁,也发起过“为留下最后一条大江——怒江签名”活动,这使得怒江今天还能够自然流淌。

    2004年汪永晨第一次去怒江,发现那里已经有了勘探的迹象,特别是从2006年到2008年这3年,江上面都有船在钻江心、凿江壁。“怒江壁是千万年形成的绝壁,施工者在上坝址、中坝址、下坝址都进行了勘探,如此天然的壁画就这样被破坏了。”说到此,她的语气充满了痛心和遗憾。一直到2014年三四月去的时候,虽然政府批文仍然没有下发,但前期勘探工作仍在进行。今年最大的改观是当地一个施工工人都没有了,在他们的努力下,政府在怒江建水电站的计划搁置了,这让她感到十分欣慰。

    大水电站不建了,可是怒江江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水电站。“2009年‘江河十年行’去的时候才三十几个,而到2013年各类小水电站就多达100多个,沿江的小水电站密密麻麻。”汪永晨说,小水电站不仅没能给投资者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而且随之而来的开矿、建高耗能企业等行为,对当地环境又是一种污染。

    汪永晨认为,一条大江的价值,不应只有经济效益,而应当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得的。现在的怒江虽然没有建水电站,但在他们这么多年的奔走宣传中,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旅游胜地,还开展了国际性的赛事,通过这种不干涉自然的保护,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在经济有了发展、当地人富裕起来之后,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其节日也开始慢慢发展。如此一来,经济、文化、生态共同发展,皆大欢喜。

江苏昆山:分类救助困境儿童
儿童福利发展的未来路径
救助困境儿童仅给津贴还不够
汪永晨:为留下最后一条大江而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