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天下大观

中美文化论坛三个关键词:大数据 学术互译 在线教育

吴海燕 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平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17日   12 版)

    日前,第四届“中美文化论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宪法中心大厦举行,来自两国政府及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的20多位代表,围绕“培育合作:通过人文研究和创新架构文化桥梁”这一主题,在“学术互译”、“大数据与人文研究”、“在线教育”等领域,分享彼此的经验与体会,畅谈文化交流的实践与构想,努力为增进两国间的理解搭建一座文化的桥梁。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你和我各有一个苹果,如果交换,我们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当你和我各有一个想法,交换想法,我们就都有两个想法。”跨文化交流正是具有这种神奇功效,它将激荡两国文艺家的灵感,为双方的文化创作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分享大数据人文研究心得

    大数据随着4G网络、安卓平台与交互性个人通讯终端的普及,逐渐成为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热词,并日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将大数据人文研究作为本次论坛分组讨论的一个重点,反映了信息时代人文交流的一个新动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副主任赵胄豪表示,大数据是数字技术步入Web 2.0时代的标志,人类文明的密码就深藏在大数据之中。在这个商品时代,为了不让“付费墙”阻碍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国正在推动一个开放获取的公益项目,整体提升中国社会的人文素质。

    2013年7月,中国社科院“国家期刊库”上线,迄今已收录600多种学术性较强的核心刊物和特色刊物,几乎囊括中国顶级人文社科类期刊。规模上,它已超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海威出版社,成为世界最大的免费全文数字学术期刊平台。目前,该库已有5万余注册用户,被国内外26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荐。

    赵胄豪表示,该库将进一步与国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建设英文版官方网站,将中文学术期刊的元数据和重要的学术成果翻译成英文,收录中国英文期刊,译介国外优秀学术成果等,使该库成为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共享交流的平台。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孙一钢在发言中称,在人文及社会计算方法与人文社科研究的融合领域,正出现三类新的研究思维:人文社科开放与全过程研究思维、人文社科碎片化重组研究思维及人文社科计算分析研究思维。在上述研究思维体系下,跨学科、跨平台协作,海量资料加工以及人文社科的计算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料收集研究服务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内容服务,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的用户需求。

    美国国家人文委员会委员约翰·昂斯沃斯先生在伊利诺伊大学推动一项中国图书馆员暑期项目。他表示,中国图书馆员暑期项目的成功举办,显示出大数据技术正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新纽带。

    推动学术翻译“日新月异”

    学术著作的翻译与传播对人类政治、法律、思想与文化乃至社会升华的变革意义重大。梁启超曰:“今日中国欲自强,第一等,当以译书为第一事。”论坛中,中美专家围绕学术翻译,各抒己见。

    有着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是论坛中的一个关注焦点。醉心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包弼德谈起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有点“眉飞色舞”。他说:“早期的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体现了人类文明知识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文化虽各不相同,但不同文化之间不乏共通之处。”

    包弼德说,哈佛大学创建于中国明代同期。从创立到现在,哈佛一直保留学术独立的特性。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角色的变大,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势必将引起美国人更多的关注。他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彼此的互相学习,翻译为不同的文化牵线搭桥,“非常重要”。

    但翻译者其实是“苦行僧”。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东曾主编当今汉语学界两大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和《人文与社会译丛》。他坦言翻译之苦,“举头望英文,低头写文章”,“晨钟暮鼓,日日功课”。

    刘东表示,“为了跳出自己文化的圈子,拓宽对自身的了解,必须在翻译园地里努力耕耘”。“由于硌了沙子,老蚌不舒服才生珠。”他说,当前,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文化市场需求巨大,数百种国外学术著作在国内的翻译正“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国内学术著作“反向翻译”的日新月异,得益于国外的需求和了解中国的渴望。刘东说,希望看到更多“反向翻译”著作面世,以“帮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微观变化,让全世界受益。”

    北大教授陈平原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沉住气,‘反向翻译’首先要有真正好的学术著作”。他说,目前,国内能让人拍案叫绝的著作和文章不是很多。相对而言,“自家学术水平的提升更重要。如果单纯为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而国际化,急于将一些学术水平还欠缺的作品推出去,可能会影响中国学术整体的声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认为,翻译需要因时而变,游刃于不同的语言之间,发现未被外界发现之物。通过翻译他国的优秀著作,可以纵揽全球文化的多样性,避免文化孤立及文化的排他性、独特性。通过翻译,还可了解外国人如何学习中国文学,发现中国文学与他国文学间的联系。陆建德表示,推动学术翻译“日新月异”的发展是中美学术界共同的愿望。

    “炙手可热”的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以其便捷性、经济性、灵活性吸引了千千万万的用户,也牵动着论坛上中美两国代表的神经。

    今年2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艾伦和希曼发表《等级水平:美国网络教育调查报告》,评估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在线教育现状。《报告》称,美国高校在线网络教育发展迅猛,成效卓著,网络课程帮助成千上万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高等教育。同时,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发展中的“败笔”也很明显,最为突出的是,一直未能很好地说服高校中最重要的群体——教师,未能使广大教师意识到网络教育自身的价值。但《报告》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美国高校领导层中,认识到在线网络教育对高校长期发展重要战略意义的有识之士日渐庞大。

    有数据显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正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5年年底,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曾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宣布,阿里巴巴已经决定将教育行业列为公司未来十年投资计划首位。

    包弼德介绍,哈佛大学新近创立了分管教学创新的副教务长一职。哈佛将集全校之力推出HarvardX在线教育项目,设立并推行研究性在线学习体验。与20位哈佛大学教授一道,他还创立了ChinaX这一涵盖中国4000年历史的MOOC(慕课)在线课程。这一网络课程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学等内容,周期15个月,迄今已吸引了5万名学生,其中70%来自美国之外,中国学生为14%。他表示,这一在线中国课程是一个中国年轻人与全世界的年轻人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机会。

    “网易公开课”负责人蒋忠波与代表们分享了“邂逅带来的美丽”。蒋忠波表示,2010年,网易不经意地翻译了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几个课程,然后将其挂在网站上。这一努力大受欢迎,课程的点击浏览量一路攀升,最后催生出了“网易公开课”这一该公司门户网站旗下的一个“最受欢迎的栏目”。

    蒋忠波认为,人类知识在快速拓展,“终身学习已然是一种必然的生存状态”。在线教育将帮助每个人以最合适的方式学到所需要的知识。在线教育的进展,将更多地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如视频和Web2.0、外接课件制作、扫描识别和答案匹配、自动识别技术等,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在线教育的用户体验和学习效率。

    陈平原对目前在线教育缺乏互动和现场感两大短板表示担忧。他认为,教育仍需要强调面对面的因材施教,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让边远地区的学生近乎实时地分享课程。但同样的课程,不同地域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却可能不一样。

    记者还了解到,“中美文化论坛”是中国文化部与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根据双方签署的《关于鼓励人文学科学术性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精神而开展的合作项目,旨在通过促进人文学科领域思想交流,增进两国文化思想界、学术界和人民间相互了解,自2008年起,每两年轮流举办。

让沉睡的书出来“晒太阳”
北京国际电影节能否撬动国际市场
中美文化论坛三个关键词:大数据 学术互译 在线教育
纪录片依旧“叫好不叫座”
科幻作品井喷
导协评奖争议
500名“小文青”众筹出版“校园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