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17个小时,一位青年医生的良心坚守

本报记者 王培莲 通讯员 齐茗馨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21日   06 版)
田恒在查看患者杨颖的医学光片。本报记者 王培莲/摄

    一向行事低调的田恒,没想到在35岁时,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里“火了一把”,大家夸他——“仁心仁术”、“技艺精湛”。

    最近,一条内容为“整整17个小时的手术,术者田恒,只上了一趟厕所,粒米未进,滴水未沾”的新闻,在网络上传播。作者郑长军,是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脊柱外科的医生,田恒的同事。

    手术后第二天一早,在医院里碰面的郑、田二人短聊了几句。得知同事又通宵做了台大手术的郑长军,在微信朋友圈里感慨:“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他坚持把手术做完?”没想到,这很快“引爆”了朋友圈,医院内外的同行纷纷点赞、转发。郑长军粗略数了下,“光点赞的就有一百多人”。

    这17小时,田恒是怎么走过来的?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最大的努力

    一只整个从腕处绞断的右手,这是田恒在手术台前要面对的“复杂现实”。

    断手的是一名女工。4月15日晚8点左右,田恒接到吉林省交通广播的求助电话,得知这名女工的右手被钢丝绳绞断,正在送往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的途中,需要尽快安排手术。

    “伤势出乎意料得严重”,患者被送到医院时,田恒看到的不仅是一只被绞断的右手,而且手指骨骼和皮肤均受损,又因掉在混凝土里,断手被大面积污染。

    半个月前,伤者杨颖(化名)和丈夫周启军从湖北老家到吉林省打工。夫妻二人一起在该省抚松县境内修建铁路。事发前,杨颖正在操作搅拌机时,机器发生了故障,其右手被绞断。

    这样的手,还能接活吗?“先探一探”,田恒清洗了断手、查看了血管状况后,4月16日凌晨,杨颖就被推上了手术台,距离她抵达医院仅过去1个小时。

    手术前,田恒把手术方案、费用、风险以及自己的医术水平等情况,告诉了周启军。手术的成功率有多大?在田恒看来,谈论手术的成功率没有意义,“要么成功,否则就是失败”。他认为,真诚而有效的沟通,足以影响到患者的命运。而只要有一线希望,医者就愿意尽上最大的努力。

    手术比常人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田恒向记者回忆,仅清理断掉的手掌,就用去了两个半小时。“清理的标准,要达到在放大十倍的显微镜下,也发现不了任何杂物。”

    “有被接上的可能!”清理后,田恒作出了这样的判断。紧接着,他进行右腕伤口清理、探查肌腱,固定骨关节、取患者足背的皮肤和血管进行移植……..

    手术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断手成活的几率在不断缩小。

    如何尽快接上血管,恢复断手的供血,这是手术的最大难点。而田恒和手术团队面临的直接挑战是:要准确且熟练地缝合动、静脉的共14条血管。“手足外科手术不比心脏手术,会随时危及生命,但精细度却要高得多。”主刀医生田恒要在显微镜下,手持镊子夹着长度5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的手术针,在血管中来回穿梭。一共缝合了100多针,“手不能有一下颤抖,否则血管会被损伤。”

    当天,护士刘旭伟配合田恒做了8个小时的手术。在做手术室护士的15年里,刘旭伟配合过医院各个科室的大小手术,但类似杨颖这样复杂、耗时的手术,并不常见。她向记者回忆,手术中,仅为患者输血就达2400毫升,20cm×20cm的纱布用了160块。

    令刘旭伟尤其难忘的一个细节是:手术当中,她曾提醒田恒下手术台“去喝点水”,由团队其他医生来接替,但他不同意。“手术方案是我设计的,必须要从头到尾坚持下来”,田恒说,这是他的职业习惯。

    曾被病人“投诉”,但仍愿意去尝试

    揪心的是,在田恒桥接患者食、中指动脉和手背静脉桥接的十多分钟后,血管一直未能通血。

    有些挫败感的田恒没有放弃希望,他选择一边进行其他操作,一边继续等待。终于,4月16日10点左右,血管在桥接后半小时,通血了。很是兴奋的田恒给自己“放了个假”——花三两分钟去了趟卫生间。

    手术从当日凌晨持续到下午6点,整整17个小时。术后,又在医院等候一个小时的田恒,在看到患者苏醒之后,才回家。

    17个小时的手术,累吗?田恒说,手术中,精神高度紧张,熬了快一整天却一点没有疲惫和饥饿感。但晚上到家后,他吃饭都没力气,休息了一会儿,才有力气吃。

    但田恒仍不敢放松,因为他深知,患者还要度过两个危险期,才能算手术成功。“术后一周,是血管的危象期,血管可能发生痉挛和堵塞;第二周是感染期,手指可能出现坏死。”田恒介绍,截至记者发稿,杨颖的术后反应还不错。

    “受伤手掌能再次通血就已经是奇迹。”该院手足外科主任、从事该领域手术近三十年的王玉发,告诉记者。

    按照常规操作,杨颖这样的情况,应当进行截肢手术。在手术前,田恒曾向老师王玉发请教手术方案,师徒二人对于手术能否成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患者才30岁,不想从此就成为肢体残缺的人。

    “当医生打破常规看问题时,奇迹就有可能发生。”田恒说,这是他从医以来一直持守的信念。

    从事手足外科工作8年来,田恒曾因手术失败或是术后效果不理想,而被患者投诉,要求补偿患者经济损失。尽管如此,却并未影响到他愿意为患者去尝试的心态。

    不分昼夜,做个职业“修手人”

    田恒今年才35岁,已是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的主治医师,平均每年要独立完成各种手足门急诊及肢体组织修复重建手术600多例。

    去年年初,在江苏工作的田恒,回到母校附属医院的手足外科。再次回到长春的田恒,成为了该院手足外科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在读研究生时,田恒师从王玉发,选择了手足外科方向。谈起为何作出这个选择,他告诉记者,早年间,他的父亲因被人误伤,断了三根手指。田恒说,起初知道断掉的手指可以接上时,他就决定做个职业“修手人”。

    田恒是手足外科的“大忙人”,每年九十月,东北的秋收时节,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常有被农用机械伤到手脚的伤者。最忙时,田恒一天24小时做了大小13台手术,同时奔忙于三个手术室之间。

    “热情而有韧劲”,是王玉发对这个青年爱徒的评价。

    每次查房,田恒都要拎着自己准备的装有便携式血管探测仪、画线笔和相机等工具的银灰色小包。在他白大褂左侧衣兜里,装着纱布剪、印泥,“这样可以随用随拿,节省时间”。而右侧衣兜则常年放着一两本专业书,便于在手术前再次熟悉相关操作要点,或是闲暇时读来“充电”。

    田恒身材瘦小,体重只有55公斤的他,仍在控制体重。他说,如果胖到60公斤,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

    这是一份不分白昼、没有固定节假日的工作,田恒却从中找到了乐趣。当断掉的肢体被接活,缺皮少肉、筋骨外露、经久不愈的创面被修复,他常能看到患者脸上的笑容,听到同行的赞叹。

    现在,在“火了一把”之后,尽管四面八方的赞扬扑面而来,年轻的田恒,仍在冷静地算着时间。

    因为“每过一小时,杨颖的手术就离成功近了一步”。

17个小时,一位青年医生的良心坚守
南京检方不批捕“虐童案”养母,打孩子只是家务事吗
受贿款上交廉政账户,是否还计入犯罪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