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4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6日,20多位来自各地的老人相聚在北京一户普通的居民楼里,他们聊天、唱歌、跳舞,一起回忆二战时在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学习的日子

回首莫斯科郊外的日子

本报记者 赵迪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21日   08 版)
4月16日,北京一户普通居民家中,20多位老人和俄罗斯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院长在一起唱着俄语儿歌,一些老人起身跳起了舞蹈。他们当年都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过,他们之中有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博古的女儿秦吉玛、任弼时的女儿陈松等。
赵绮莲手机屏幕中的照片是1940年的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那时她才3岁。
4月15日,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颁发卫国战争纪念奖章的仪式现场,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右)与红军著名将领陈昌浩之子陈祖涛(左)在一起。
革命诗人肖三的儿子、斯大林的特型演员肖立昂(中)与儿童院现任院长拥抱告别。
于彬(左二)在向从黑龙江来的孙玉(左一)展示平板电脑中的照片。
几位老人在尝试新的健身方式。他们当中不少人由于年龄原因,身体患有疾病。
开饭后,大家在盛俄式的沙拉。虽然离开俄国多年,但是俄式菜肴仍然是他们聚会时的最爱。
伍绍云(右)在柴娥丽家的厨房中帮着切奶酪。

    4月16日中午,在北京西城区的一户居民家中,20多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唱着俄语儿歌《小山羊》、歌曲《喀秋莎》等,其中几位老人唱得兴起,起身随着音乐跳起了舞蹈。

    这是一场老友聚会,参加者都是上个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在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一起学习生活过的小伙伴。他们之中有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博古的女儿秦吉玛、任弼时的女儿陈松、李范五的儿子李多力等。其中最年轻的也已经年过七旬。他们大多在北京生活,也有几位从广东、上海、黑龙江等地专程赶来。

    距离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建于1933年5月,是一所由苏联创办的专门抚养、教育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和烈士后代的学校,被称为“红色摇篮”。几十年来,该院先后培养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儿童,其中来自中国的孩子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多位中国人曾在那里接受教育,包括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和女儿李敏,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和女儿刘爱琴,朱德的女儿朱敏,以及林伯渠、任弼时、李富春、张闻天、瞿秋白等中共领导人的后代。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在1950年代学成归国,后来为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

    聚会在77岁的柴娥丽家中举行。她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柴世荣的孙女。一大早她和丈夫就在厨房里忙活起来。切面包、剥洋葱、削火腿……柴娥丽希望能做上几道地道的俄式沙拉和红菜汤,这些食材都是她前一天专门跑到俄式商店买的。小碎花格子衬衫配上深灰色的老人裤,柴娥丽的穿着打扮和大街上的同龄人没有区别,但柜子里陈列的俄罗斯套娃、伏特加和异国风景画,提醒着客人们她和俄罗斯不同寻常的联系。

    临近中午,参加聚会的老人纷纷到达。79岁的李敏和陈松等几位老人坐在沙发上聊着天,阳台上的男士边抽烟边谈论着时政新闻,厨房中80多岁的伍绍云和几个陪同前来的子女在帮忙准备午餐……每当一个同学走进家门,大家都起身迎上前去相互拥抱问候。因为幼时的习惯,现在他们之间仍然用俄语对话。一旁带着iPad的于彬不时为大家拍照留念。共同的奋斗岁月依然是将这一群特殊的留学生联系在一起的不变牵挂。

    午饭时,大家一看见端上来的熟悉的面包干、火腿片、红菜头、鱼子酱等,就都争先恐后地挤了上来,自己取用。他们不时还要倒上一杯伏特加或红酒,格瓦斯也是他们喜欢的饮料。主人柴娥丽非常开心。

    柴娥丽回忆,现在这些吃的要比他们当年在国际儿童院吃的好很多。那时候每天儿童院只能保障面包的基本供应,加上一点点黄油,但这也使他们养成了珍惜食物的习惯。有一个新年夜,“圣诞老人”发给每个同学一粒糖,他们一点一点地吃了一个月。

    5岁进入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李多力对食物的短缺也记忆犹新。在儿童院里,除了学习之外,他们之中有的孩子也会种菜、放牛、养猪,来解决儿童院食品不足的问题。每个星期有两三次,李多力和伙伴们要步行到10公里外的地方种土豆、黄瓜、西红柿。据说,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敌机在天空来回轰炸,师生只好躲在深林。困难的时候,每个人每天只能领到一小块面包和两个土豆,甚至树皮草根都是食物的来源。

    在李多力的记忆当中,每天晚上都会被附近机场刺耳的警报声惊醒,而一听到这样的声音,他们就会跟着老师躲进树林里的防空洞。夜晚光亮极强的探照灯光,挂在学校上空防止敌机飞过的大气球,还有为防止飞机飞过时巨大的声浪把玻璃震碎,他们用纸糊住学校窗户上的玻璃……那些在战争中的细节也构成了他们现在对于那个年代的回忆。

    聚会时,不少人胸口上挂着刚刚颁发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此前一天,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俄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代表俄罗斯总统向他们颁发了“1941年~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该纪念奖章授予那些为俄罗斯卫国战争的胜利事业作出了贡献的俄罗斯公民、外国公民以及无国籍人士。奖章颁发仪式上,杰尼索夫表示:“战争期间,你们还很年轻,很多人还是孩子。但你们没有在战争年前退缩,你们挺身而出保卫我们的国家,与苏联军队和人民一起保卫苏联,你们参加了战争后勤工作,比如在工厂里为战士们缝制服装、挖战壕、在医院救助伤员等,以自己的方式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聚会中有一位金发客人,她就是现任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院长加林娜·舍甫琴科。她站在茶几的前方用俄语为大家介绍了儿童院现在的发展情况。20多位老人像孩子一般围坐在沙发上,博古的女儿秦吉玛和伍云甫的女儿伍绍云则坐在沙发靠背上认真地听讲。一段话落,大家还会拍手称赞,这些年来,他们之中许多人也曾多次回校探访。柴娥丽说,之前她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联络名单上有50多人,但时间流逝,几乎每年都会有人离世,所以大家都想尽可能多聚一聚。

    不能相聚的日子里,这些老人也并不孤单。年过七旬的李多力仍往返于中俄两国之间,策划着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伍绍云坚持着出门骑自行车,有时还会跑到游泳池游上2000米;陈松和孙子享受天伦之乐;柴娥丽经常和家人一块儿外出旅游……

    时光荏苒,当年辗转在战火中的“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携手由少年走到了晚年。不变的是,柴娥丽家客厅的墙上,依然挂着那幅她后来在儿童院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的风景照片。

本报记者 赵迪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4月21日 08 版

回首莫斯科郊外的日子
聚会
手机中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照片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颁发卫国战争纪念奖章现场
肖立昂与儿童院现任院长告别
于彬向孙玉展示照片
几位老人在尝试新的健身方式
大家盛俄式沙拉
伍绍云帮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