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民间组织参与救灾如何更有效率

贺永强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22日   08 版)

    4月20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壹基金)通过官网公布了芦山地震两周年报告——《以减灾为中心打造韧性家园》。

    报告不仅披露了截至目前的壹基金善款使用数据,同时以五年为周期,详细公布了2013年至2017年,前两个年度的资金使用情况和后三个年度的资金使用计划。

    一年前,壹基金公布的芦山地震一周年工作报告引起质疑,质疑方以“募款多,花钱拖”为由向壹基金开炮。这场口水战为公益界留下了极有价值的话题,即救灾捐款是不是花得越快越好?

    钱应该什么时候花,花在哪些方面,其核心是灾区需求,受益人的需求决定了善款流向。简单来说,灾区老百姓需要什么,善款就用来做什么,老百姓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做。基于灾区需求和机构使命这两个维度,便是公益组织在灾区花钱的路线图和日程表。

    同时,必须注意到,救灾资金的使用有其本身的科学规律。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公益组织须兼顾政府对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布局、与捐赠人约定、项目实施的合理周期等。比如捐资建校,从选址开始,就必须符合灾后重建总体规划,进而需要设计图纸、确定预算、签订协议、工程施工、完工验收等。根据学校规模,这样的灾后重建项目周期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所以,捐赠资金的使用显然不是想快就可以快得起来。而一味比谁花钱花得快,未必是好事。

    在一年前的风波中,未见壹基金大额捐赠人质疑捐款未及时使用的情形。由此可见,在向捐赠人说明灾区需求及履行捐赠资金的使用约定上,壹基金尽职尽责。

    基于需求,恪守承诺,尊重规律,以上三点应当成为救灾及灾后重建中善款使用的原则共识,而不必在时效上较以锱铢。

    如今,芦山地震已经进入任务更为艰巨的三年灾后重建阶段,社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确保善款使用绩效达到最佳,成为摆在众多社会组织面前的一道考题。

    以笔者近年来参与几次重大地震救灾的经验,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的生命救援依赖社区居民自身。灾后重建中,最为核心的重建力量也并非公益机构,而是灾民自救。如何提高社区的减防灾能力,打造韧性社区,从而防灾于未然,减灾于突发,越来越多地为更多的基金会关注。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云南鲁甸地震”后举行的灾区需求评估报告发布会上,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建设韧性社区”。

    一些资助型的基金会也开始关注灾后重建的深层次问题。

    2014年12月,由南都公益基金会、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资助开展的“中国灾后社区重建行动学习网络”在鲁甸举行首期培训班,学习网络为期三年,40余家活跃在历次救灾现场的公益组织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学习网络有三项目标,支持一线行动者与民众一起努力,实现灾后社区重生;梳理国内外社区灾后重建经验和教训,总结中国灾后社区重建的本土化模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形成一支核心的灾后重建的行动者支持网络,在灾害发生时,可以在信息、资源、人才等方面实现共享。

    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中,曾出现过基金会之间或基金会与政府“争抢”援建项目的情况,造成善款“撞车”。在芦山地震中,这种情况基本没有出现,笔者当时在芦山灾区一线深有体会,公益组织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组织行业协同方面,芦山地震的灾后救援树立了一面旗帜。这是基于汶川地震以来,一系列救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并由此形成的机制创新。

    两年后,回望芦山,看到的不仅是戮力同心的团结一致,更是政府与民间社会在焦灼的救灾中,忙而不乱地有序协同。

    2013年4月25日,震后第五天。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设立社会管理服务组,旨在引导和组织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4月28日,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对前来参与救援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进行报名登记。政府主动抛出橄榄枝,向一线救灾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公益组织铺平政社协同之路。

    同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五家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基金会救灾协调会”在雅安的一个简陋招待所正式成立。在一线的基金会从此有了一个协调一致的机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基金会之间的项目“撞车”,也使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协商更加高效。

    芦山救灾一线,一群参加过汶川救灾的民间志愿者凑到一起,合力推出了民间草根组织和志愿者的“救灾大本营”。大本营起灶做热菜热饭,解决了零散志愿者食宿保障问题;在营地互通信息,解决了前线信息混乱,行动无序的问题。

    公益机构各展所长,协同合作,在芦山地震中开始萌生,“拼图式救灾”的价值越来越多地得到肯定。“云南鲁甸地震”,四川省成都市和川公益发展中心、成都高新区益众社区发展中心、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成都高新区美锦社区公益发展中心等四家民间组织联合发起的安置区服务项目“活力蓝帐篷”将“拼图式救灾”模式进一步规范化,他们分别将自身所专注的生计恢复、乡土教育、环境卫生和儿童保护结合在一起,组成救灾拼图。

    从汶川到芦山,在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如何做好减灾、防灾、备灾、应急和灾后恢复重建,不仅对于政府,对于各个社会组织都是很大的考验。花掉数亿元善款很容易,如何确保善款使用绩效,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做的都还有很多。

    (作者为四川省成都市和川公益发展中心创办人)

近19亿元善款花在哪里
民间组织参与救灾如何更有效率
“姥姥讲故事”:送给孩子们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