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位演员,花费两年时间,动用100多名工作人员,配备英国专业戏剧团队指导,只为了一场1个小时的儿童剧演出。
这是中国第一台儿童融合剧,剧中的25位小演员中,5位是心智障碍孩子,包括自闭症儿童和唐氏综合症儿童。
5位障碍者10岁上下,在这出《孙悟空大战阿南西》的戏里,与其他20名非障碍者承担着同样重要的角色,也是戏剧创造力中的关键力量。
这是盈盈所在的公益组织爱弥尔智障儿童康复中心的融合性戏剧教育项目。融合性戏剧教育概念来自它的合作方——英国鸡屋剧社,即“利用戏剧、舞蹈和音乐,把大家平等地聚集在一起,并尊重他们中得每一个人所能给这个创造性的过程带来的价值。”
作为这台戏的统筹,盈盈和25名小演员一样,都是第一次接触“融合教育”。
“刚开始真的不理解,把障碍孩子和非障碍孩子放在一起玩,到底是玩什么呢?”盈盈发现,这25名小演员刚刚聚集在一起时,不管是玩游戏还是跳舞,一直是障碍孩子在一波、非障碍孩子在另一波,根本无法融合。而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通过有效方式让孩子们互相融合、完全协作,盈盈团队足足花了一年时间。
盈盈回忆说,在舞台上表演集体舞时,非障碍孩子看到患有自闭症的小伙伴因为不能控制自己情绪而满场乱跑的时候,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顾,而是牵起小伙伴的手,让他安静下来,学会带领他融入到团队中一起跳舞。
一年里,孩子们每次排练都会见面。非障碍孩子慢慢了解了障碍孩子的脾气和习惯,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有情绪变化。而障碍孩子在其他非障碍同伴那里,感受到完全的认同和接纳,也渐渐没有了陌生感和恐惧感。
团队里,一位患有唐氏综合症(唐宝宝)的小演员变化最大。在剧组里,无法和其他小朋友融入,经常有较强的攻击性,导致非障碍孩子的家长非常担心,一度面临离开剧组的危险。
而两年后,在专职社工的陪伴下,唐宝宝是整个团队中最热情的孩子。每周六排练时,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会主动和所有老师、同学问好。因为他喜欢画画,社工引导他可以送出自己的画来表达对小伙伴的爱。此后,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收到了他的一幅画。
“我们不是老师,其实只是一个支持者,帮他们去实现他们脑子里的那个世界。”在这两年里,盈盈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剧本里的每一个场景,一起设计人物的服装,孩子们的每一次设计都让她惊喜。“当你到创造力这个点上时你会发现,原来这些心智障碍孩子和非障碍孩子是没有界限的,在创造力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障碍。”
“我其实是和这群孩子们一起成长起来的,一起作为非障碍者去尊重障碍人士,去欣赏他们的创造力、肯定他们的能力、发现他们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去接纳和包容跟自己不一样的个体。”盈盈说。“他们的障碍并不是他们的问题,很多时候,这种障碍可能是非障碍者带给他们的。”
对于自己的工作对象,盈盈总是不厌其烦地和其他人解释:“尽量避免用残疾这个词,因为这个词也是有歧视的,我们可以说障碍和非障碍。比如你是一个近视的人需要戴眼镜才能看清东西的话,那你摘掉眼镜就也是一个障碍者。”在盈盈心里,“障碍”这个词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障碍”的地方,而对于障碍者来说,只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也能实现从障碍变成非障碍的转变。
两年后公演时,湖南大剧院座无虚席。
“太激动,太兴奋,太恍惚。”演出谢幕时,所有观众起立鼓掌的那一刻,盈盈泪流满面。
“连我男朋友这个平时很爷们儿的人,都给我发短信说,我真的被你们感动了。”原本只是期望“平等、接纳、融合”的观念能够传递给演员、家长、社工、志愿者、工作人员这在现场的790人,但在收到这条短信后,她心里有了更大的期待。
本报记者 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