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5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谁是城市里的陌生人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5月05日   04 版)

    对青年流动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出耐人寻味的一面:来京流动务工青年信息获取、困难解决严重依赖雇佣和老乡关系;由老乡介绍来同一单位的现象非常多;保安业青年从业人员在可信赖的朋友圈中63%的为老乡。种种数据都能佐证,尽管来到了“陌生人社会”占主导的大城市,青年流动务工人员依旧存在割不断的故乡情结。

    人人都有故乡情结,作为一种朴素的情感,它扎根在很多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但是,仅仅用传统文化来解释来京流动务工青年的表现,显然不太全面。很多其他城市人尽管思乡,但不会把老乡群体当成生活重心,而流动务工青年的故乡情结,却表现在日常社会行为中,“老乡”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依靠。现代社会规则大于人情,北京还是竞争环境成熟的一线城市,为何他们还深信抱团取暖好办事的古老法则?

    这与城乡壁垒脱离不开干系。青年流动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农村和乡镇,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入行门槛低。在北京这样劳动力来源丰富的城市,只能通过乡情构建群体竞争力。他们的工作多属劳动力密集产业,用人单位为了削减招聘成本和管理成本,也乐于聘用彼此熟悉、“知根知底”的老乡群体。最近一位学者走红网络,他在研究中发现全国复印店老板大多是湖南人,实际上这种现象很多行业领域都存在。

    但是,青年流动务工人员自发形成的乡情关系,也为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构成了障碍。因乡情结缘,亦可因乡情疏离,他们成为城市里的陌生人。工作圈子、生活社交圈子局限在一个个小群体里面,圈子内信息流通的通畅,掩盖不了更大范围内信息渠道的闭塞。此外,一旦乡情群体里的“顶梁柱”没了,就有可能一时“群龙无首”。对于他们而言,群体怎么样,个人也怎么样,脱离群体实现独立发展成为一种奢望。

    走出因乡情构成的圈子,是青年流动务工人员获取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这也正是打破城乡壁垒的一种努力。比如,在招收务工人员的时候,用人单位要不因地域论英雄,更不能因社会上对某些地区的刻板成见,而对务工人员以有色眼镜相看。青年流动务工人员只能通过家乡的圈子解决困难,其实也是一种社会不公的体现,既然制定了各种社会规则,就不要管求助者来自何方。

    青年流动务工人员要实现发展,前提是转变自身观念。只要大胆地向外迈出一步,他们也可以发现城市里不乏善意者,不乏愿意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的各方力量。躲在同乡人构成的圈子里,或许可以让人一时感到舒坦,但是长此以往并非好事。既然选择了城市,就不要害怕竞争,不要回避与陌生人打交道。否则,一味依赖家乡人办事,人走出了家乡,心还留在老家,扎根城市就还很遥远。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5月05日 04 版

310万流动务工青年:打拼生活 不甘现状
谁是城市里的陌生人
90万北京“蚁族”:沧海“横流” 渴望“纵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