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我接触的业界同仁一致认为:回归文本,认真阅读,有选择地背诵,培养学生熟练、准确、规范而有文采地运用母语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含英咀华,加深理解,吸收文本营养,潜移默化升华学生的境界,促进他们人格的养成。
遗憾的是,虽然有此共识,可是登上讲台后,多数的语文教师并不这样做。他们将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架空分析,在字里行间寻觅关键词、知识点,不厌其烦反复强调。一节课下来,很少阅读课文,更谈不上对优美文段的鉴赏与背诵。一些学校领导也对这种方法表示赞赏,说是重点突出,认真细致;而引领学生阅读、鉴赏、背诵的教师则常常被视为偷懒。
结果,一本书讲完了,学生心里空荡荡的,不知道学到了什么。语文课成了“空壳”。进入高三后,基本不再读书了。每个学生购买数十套模拟试卷,瞄准“现代文阅读”题,如法炮制,狠狠训练。
他们知道这样做无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可为什么“明知故犯”呢?因为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就是这样,不依样画葫芦就会丢分。看那“现代文阅读”题,也真叫人挠头。命题人不知从哪个旮旯里扒出一段艰涩隐晦的文字,或让你说出某句的深层意蕴,挖掘生活哲理;或者让你说出某词与某句有什么内在关联,这种关联对全文有何作用;或某句隐含了作者什么意图,如此等等。
面对这样的题目,广大语文教师叫苦连连:“太可怕了,即使让学生反复训练也很难得分,谁还敢天天读书?读得滚瓜烂熟,卷子上没分,白搭!”无奈与愤懑之余,好在每次模考,教师手里握有标准答案,可以临时应付,否则岂不成了“大迷糊教小迷糊”?
类似试题连命题人也偶有迷糊的。有一个真实故事:有人将一套“现代文阅读”题拿给出题人做,但出题人却说“这是我去年出的题,答案我没有带”。离开标准答案,连命题人也说不上来。
作家周国平曾说,朋友的孩子拿着他的作品《面对苦难》,要他按语文考卷要求进行“阅读分析”。结果周国平只得了69分。孩子嘲笑他“你比我还差,我得了71分”,弄得周国平啼笑皆非。(《中国青年报》2015.4.1.)
此等“命题现象”委实耐人寻味。由于一道高考题,使学生苦心孤诣、空耗多年精力,换来的却是“竞猜”场上的雕虫小技,脑子里空空如也,语文水平并没提高。
高考历来被称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任何一个小动作,都关乎基础教育的走向。兹事体大,任何人都无权率尔为之,命题人更要有敬畏之心,不可任性。一旦产生误导,后患大矣。
高中3年是读书的黄金季节。与其花大量时间进行徒劳无功的训练,何若多读些书,提高“真语文”水平?读的多了,平时似乎毫无踪迹,一旦动起笔来,许多好的语汇和精妙的段落自然会翩然而至。
我的一位同事,平时很少让学生做“现代文阅读”题,而是在阅读背诵鉴赏上下功夫。结果高考时他所教的班级,因作文分数普遍较高,其他题目也做得不错,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仅从功利性角度考虑,多阅读,文章就写得好,知识面就宽,语感就好,得高分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个分数才是学生语文程度的真实反映。
有意见认为,高中语文课回归文本,虽然有利于人文修养的提高和母语的熟练掌握,但却无益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意见虽然客观,但与美好愿望有不小距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一定知识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高中的属性是基础教育,对孩子们需要给足营养,让他们发育良好,健康成长。如果把“分析解决问题”比作万间广厦,那么高中阶段就是奠基。况且,“现代文阅读”题多有文字游戏的味道,与分析解决问题几乎风马牛不相及。“分析解决”云云,明显有夸大之嫌,鲜有信者。
语文考试的目的旨在测试语文水平的高下,而“现代文阅读”却将语文教学引入歧途成了“空壳”。恕我出言唐突:可否放弃或改进“现代文阅读”题,转用其他真正反映语文水平的题型?命题人多是该学科的专家,这对他们应该不是难事。若能引领语文教学回归文本,让校园呈现书声琅琅的生动景象,当是语文之幸,更是千百万学子之幸。
(作者为河南省鲁山县第二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