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农业青年,内心是矛盾的。他们面对城市生活时焦虑、困顿,对农村生活又不认同。针对团北京市委对农业青年群体的调查报告,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专家发表了看法。
专家注意到,和全国总体情况相比,北京地区农业青年群体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占到50.1%。另外,北京农业青年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拥有北京非农户籍,也就是说,这部分人虽然以农为业,但并不是传统的农民,而是具有城市户籍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可农村发展同样需要人口和劳动力,尤其需要具有知识和技能的青年人。在自然状态下,会有一部分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口因为婚姻、子女教育、照顾老人、城市适应失败等原因自发回流到农村。而要吸引“半城市化”的外流青年人回到农村并不容易。专家认为,农村要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服务提供等方面进行改善,回流的青年人“有业可就”,才能“待得住”。
调查显示,部分农业青年存在政策了解不足、现代技能缺失、未来发展不明等困惑。专家建议,应该多采用互联网、手机微信等适合青年人特点的信息传播途径改善政策宣传方式,组织各种方式的技能培训,为农业青年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决策和选择,同时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专家提出,近年来,社会工作者的快速发展值得注意。社会工作者具有传递社会政策、倡导政策与制度的适当变革,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职责,上述种种问题可以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得到改善。
部分农业青年能够较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社会,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业青年会面临重返农村这一选择。专家认为,从农业青年自身角度来说,需要提高基本技能和市场竞争能力,并调整好心态。从政府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为青年农民的城市生活和城市融入提供必要的保障;另一方面,要重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社区服务内容,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唯有如此,青年农民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